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出发点与突破点
一、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出发点
(一)确切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和方向
1.劳动教育要服务教育的根本问题和根本任务。我国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实现这一根本任务,需要有与之适应的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劳动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一起被列入了教育方针,表明劳动本身是各级各类教育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途径之一,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教育对新时代社会发展现实需求的回应,也是对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的回应。
2.劳动教育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方向。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教育形式的劳动教育,是将劳动作为教育的方式之一,通过劳动的形式,渗入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打通劳心和劳力、用脑和用手之间的渠道,发挥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有机结合,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二)注重劳动价值观的转变
1.超越劳动的工具性价值,注重劳动的存在性价值。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劳动形态发生了急剧变化,劳动的功能也超越了谋生手段,转向为自我实现的方式。劳动教育对于个体而言,就不仅仅是具有工具性的外在价值,更具有存在性的内在价值。职业院校进行劳动教育,若将劳动局限于工具性价值,完全指向未来谋生所需技能,以单纯体力劳动和简单机械劳动为主,片面强化劳动的艰难和辛苦,用力过猛,着力点偏差,必然难以对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产生吸引力和亲切感,反而易造成其想要逃离和摆脱劳动的悖论。当下,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顺势而为,要注重劳动的存在性价值,让学生通过劳动过程和劳动成果,体验到自我价值感、意义感,真正理解、认同劳动创造幸福的价值观。
2.强调劳动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相统一。新时代劳动要素增多,劳动形态呈现出多元化发展,新的社会阶层出现,劳动者面貌也随之发生很大改变。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生产服务一线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要旗帜鲜明地强调劳动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价值,引导学生通过自身劳动为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职业院校进行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各类劳动现象,区分不同劳动行为,尊重形式不同的劳动行为背后平等的劳动价值,树立“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信念。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在学生心中树立起崇高的理想信念,突出奋斗精神和奉献精神,强调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价值。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苦”与“乐”,从劳动付出的过程中收获快乐、体味幸福,增强获得感、成就感,满足人的精神需要,强调自我实现的个体价值。
二、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突破点
(一)构建劳动教育管理体系
1.完善劳动教育组织机构。职业院校要从领导体制、机构设置上保证劳动教育真正有人抓、有人管,解决长期对其缺乏重视、执行不力的问题。具体而言,书记、校长要进行顶层设计,分管校长要进行决策协调,设置劳动教育机构或明确相关部门进行劳动教育的组织、管理;职业院校的教学管理部门要进行劳动教育课程建设、教学管理等方面工作,在课堂阵地负责劳动教育的实施;学生管理部门要进行学生在校日常生活方面、校园环境、校园活动等方面的劳动教育工作,在第二课堂领域负责劳动教育的实施;人事管理部门要进行劳动教育专业师资配备、培养、培训等工作;产学研管理部门应引导开展劳动教育研究;后勤部门应做好相关劳动设备、设施的管理、维护等工作。
2.健全劳动教育管理体制。职业院校要建立健全劳动教育管理体制,从制度建设方面加强劳动教育的保障。学校要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形成具有鲜明职业教育特点的劳动教育总体实施方案,制定相关教学管理制度、评价制度、督导制度、师资建设制度、教研科研制度等工作机制。此外,职业院校的劳动教育还要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
(二)推进劳动教育和职业教育协同发展
1.准确定位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目标。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职业院校要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体认劳动不分贵贱,认同本职业的社会价值,增强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做到“干一行,爱一行”。其次,要提高职业劳动技能水平。一方面,学生应从理论上认识劳动与经济、社会、职业、法律、健康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应具备日常生活劳动的能力,掌握与所学专业相关的生产劳动或服务劳动的基本技能。再次,要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培养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劳模精神,做到“干一行,钻一行”。最后,要形成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引导学生在工作条件较为艰苦的生产服务一线岗位上劳动自强的意识。
2.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全过程。职业院校应遵循职业教育、劳动教育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处理好劳动教育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和劳动教育特点之间的关系,系统设计好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职业院校需要将劳动教育内容设计到课堂教学、实习实训、学生日常管理、校园活动、社会实践、公益服务等环节中,相应地做好具体的课程设置、学时安排、实施保障、考核评价等安排。
(三)完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1.设置劳动教育课程。首先,职业院校应创设劳动教育的“独立课程”,开设专门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经济学、劳动社会学、劳动美学、劳动相关法律法规与政策等劳动理论知识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劳动理论素养,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其次,职业院校应创设劳动教育的“整合课程”,加强劳动教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结合;加强劳动教育与思政课的结合,进行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加强劳动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结合,通过“择业观”和“劳动观”的互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职业劳动和个人价值实现的关系。最后,职业院校还可以在已开设的相关课程中设置专门的劳动教育模块,或通过专题教育、讲座、报告等方式,整合、丰富劳动教育的课程内容。
2.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除了设置劳动教育课程外,其他专业课程亦需挖掘劳动教育元素,创设劳动教育“广域课程”。专业课程教学应突出本专业所需的劳动知识与技能、劳动纪律、劳动法律法规等内容,强化学生的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素养的形成;同时,应引入本专业对接的行业、职业岗位群中的劳动模范事迹、工匠精神具体案例、一线员工劳动风采展示等,从劳动情感上加强学生的职业自豪感和吸引力,从而培育学生的劳动精神;应注重结合产业新业态、劳动新形态,在课程教学过程中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专业链的对接。另外,职业院校还可以借助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要利用好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搭建的平台,强调劳动技能、安全保护等要素,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场域中动手动脑,亲历实际地体验劳动过程。
(四)优化劳动教育教学生态
1.加强劳动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一是要引进、配备具有专业劳动教育学科知识与懂教育教学规律的专职教师,进行独立的劳动教育通识课程教学,不断提高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二是要切实加强对专业课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的专项培训,强化其劳动教育的意识,促使其掌握劳动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鼓励其自觉地进行劳动教育教学的研究,将劳动教育全面融合在专业课教学中。三是对从事思政课教学及学生工作的教师进行劳动教育的专项培训,提升其实施劳动教育的自觉性,促使其在思政课教学中,在学生日常管理、学生活动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融入劳动教育内容,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四是要发挥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平台的作用,聘请行业、企业中的专业人员担任劳动实践指导教师,将岗位技能训练和生产劳动教育融合,在实习实训现场中让学生掌握劳动技能、体验劳动情感。五是要聘请行业中的劳动模范、大国工匠、技术能手等新时代优秀劳动者进入校园开展讲座、专题教育等,言传身教以发挥榜样示范的作用,为学生树立劳动精神的典范。
2.完善劳动教育教材编写选用机制。职业院校要根据劳动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编写和选用优质教材。在编写劳动教材时,学校要广泛调动劳动科学领域专家、一线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等积极参与。校本教材要充分结合院校办学特色、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让本校学生有亲近感、熟悉感。教材形式要灵活,满足多样化需求,既包括通用劳动理论知识,也要包括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的专题读本,还可以进行校企合作教材开发,将相关职业的劳动流程、工具使用、安全要求等编写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融媒体式教材。在教材选用方面,学校要建立动态的更新机制,紧跟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工具、劳动技术、劳动形态的新变化,体现时代特征。
3.推动劳动教育教学方法创新。职业院校要鼓励教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使劳动教育能被学生喜爱、接受。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使用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翻转课堂等方式,引导学生对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探究,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进行分析、批判,明确劳动对社会、对个人的价值。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使用项目化、模块化等教学方式,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手脑并用地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体悟劳动乐趣,培养劳动品质。同时,在第二课堂中,职业院校可根据院校特色、专业特点,开展各种日常生活劳动、社会服务劳动等活动,进行技能比赛,给学生提供劳动出彩机会,使其在劳动中体会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