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中国特色高水平专业群建设阶段性成效——基于60个“双高计划”装备制造类专业群的分析

日期:2022-09-16 阅读量:911

  专业群建设成效体现在专业建设的各个方面,本研究主要从专业群建设途径及完成度、专业群贡献度及着力点以及专业群建设特色经验做法等三个方面展开分析。

一、专业群建设途径及完成度

  “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以“9+1”的建设思路为指导,“9”个规定动作从人才培养质量、创新服务、合作交流、保障机制四个维度展开,“1”个自选动作则各具特色。

以各专业群中期绩效自评报告内容为数据来源,因部分公示版报告将完成率隐去,故不完全统计,60个装备制造大类专业群中期平均完成度为96.24%。通过研判各专业群中期建设情况,大致可以总结出各项目的建设途径:人才培养模式多从现代学徒制、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高本贯通等方面着手;课程教学资源聚焦于资源库、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课程思政示范课、引入职业技能等级等方面;教材教法改革结合新形态教材、混合式教学、小班制教学、虚拟现实等形式开展;教师创新团队关注引才引智、“双师型”教师、“双带头人”培育、校企流动、名师工作室、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等方面;实践教学基地倾向于建设实训中心、示范基地、股份制实体化公司、实训与研发中心、虚拟工厂、智慧教室、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载体;技术技能平台致力于搭建技师工作室、技术研发中心、科研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成果转化服务中心、技术创新研究所等;社会服务多数是依托培训基地、教育基地、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企业员工培训、中小微服务中心、科普教育基地等平台开展;交流合作中国际交流多集中在专业和课程标准输出、国际大赛、学生国外升本、招收国外留学生、联合培养国际化双语教师、联合办学项目、海外办学基地、教学资源输出、国际性研讨会和论坛、引进新技术、培训属地员工等方面;交流合作中东西协作则偏向于对口支援院校建设、面向中西部开设“宏志班”、为中西部院校开展师生培训等;保障机制借助工作专班、定期研讨、学校质保和内控体系、党总支领导下的分院院长负责制、考核评价诊改制度、专业动态随动机制、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校企工作委员会、第三方评价等方式保证“双高计划”专业群的建设质量。具体内容详见表1。

二、专业群贡献度及着力点

  “双高计划”建设是职业教育提质增效的关键一环,不仅是完善专业群内涵建设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体现职业教育外在张力的关键途径。依据各校中期绩效自评报告内容,专业群贡献度主要从三个层面分析: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形成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支撑力量。

  通过分析60个装备制造类专业群的中期自评报告可以发现,各专业群在不同程度地贡献着自己的职教智慧,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发挥着自己的力量。根据各专业群中期绩效自评报告贡献度描述情况,研究对贡献度的着力点进行编码,为聚焦专业群贡献方式,本文将着力点频次高于20次的内容形成表2,可以看出专业群建设普遍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更强的贡献度。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人才培养贡献途径主要集中在“三教”改革、党建引领、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校企合作机制创新、实训基地打造、承担引领性机构职能等方面。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构建股份制产教园,实体化“产教综合体”破题产教融合体制机制;又如,河北科技工程职业技术大学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群的“六维聚焦、四轮驱动”教学模式,引领职业教育课堂革命,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面向全国200多所院校开展课堂教法改革培训。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成效主要体现在构建技术技能创新平台、服务产业转型升级、承担区域企业人才供给、东西协作共同富裕、参与区域标准制订、起草改革政策文件、国际交流与合作成果丰硕等方面。如杭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杭州中华职教社实施“星火计划”,面向中西部20余所学校超200名贫困学员开展技能培训,树立“培养一人、美满一户、共富一方”典范,服务国家战略。又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依托商务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援外培训基地”,培训学员遍及123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职业教育研究院在全国率先开展“一带一路”职业教育国别研究,出版系列《“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蓝皮书》,多份决策建议被采用,打造职业教育国际化研究智库。形成推动职教高质量发展支撑力量的形式比较一致,大多数都致力于参与专业教学标准、X证书制度标准、行业协会标准、校企合作标准的制订。如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主持标准制订,依托全国船舶工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主持和参与研制各类国家、行业标准13项,包括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8项、1+X职业技能等级标准3项,形成示范引领。

表2 “双高计划”专业群贡献度偏向

三、专业群建设特色经验做法

  “双高计划”专业群建设面向18个专业大类,面对不同领域的特色经验与做法在推动学校和专业群高质量发展方面凸显“高”、彰显“强”、体现“特”。通过分析研究样本,可以发现不同形式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同行引领凸显“高”:实体化、一体化产教综合体建设模式实现校企合作体制机制新突破(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开创“四方联动、标准引领、语技术融合”的国际化办学新路径,建成我国首个开展海外学历教育办学机构——中赞职业技术学院、全国首个职业教育型孔子课堂(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牵头专业大类目录修订,专业和教学标准制订,引领同行发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等)。

  优势发挥彰显“强”:打造科技创新平台,服务企业,带动企业新增销售额超过9亿(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科技成果产业化促进区域企业销售增长13.85亿元(宁波职业技术学院),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9项(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共同富裕+”职业教育行动致力于地方性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校企共同体(产业学院、企业研究院——一体两院)共同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区域龙头企业发展(杭州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以职业农民(村干部)学历提升培养和综合实用技术培训为两翼的“一体两翼”新型职业农民培养与培训体系(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根植区域体现“特”:产城结合——学校与区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树立“高端化、数字化、国际化”的城教融合新标杆(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建引领——强化政治领航、强化思政质效、强化文化浸润,提升组织内驱力、激发队伍战斗力、增强育人向心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等);文化浸润——从理念引领、制度规范、行为塑造、环境熏陶四个维度将“三类素养”(学生素养、职业素养、公民素养)和“三大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产学训研创”五个环节,构筑“建善校、出善师、育善生”目标(杭州职业技术学院);社会服务——以“社区学院”为依托,组建社区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建成1区10镇街205村居三级教育网络,形成“政校社企”协同运行机制(顺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