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要方式

日期:2022-09-14 阅读量:585

一、融入课程教学:推进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育人全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职院校学生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将工匠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符合思政理论课与时俱进的特点。首先,要在思政理论课中凸显“工匠精神”相关培育目标,应着力在各门思政课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学内容和精神实质。从工匠精神与思政教育目标一致性来看,重点在于着重引导、教育和培养学生爱岗敬业、持久专注、精益求精等品质,为此,应该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中增加上述相关体现工匠精神的内容。其次,应加快完善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审核、选用、使用、更新、评价监管机制,引导学校按规定建设地方特色教材、行业使用教材、校本专业教材,以补充教材形式融入工匠精神相关内容。

  具体而言,在《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伟大建党精神、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和中国精神等内容,明确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之一,激发学生民族情感,培育学生爱国精神;在解述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时,可加入“尚巧大成”“精益求精”“道技合一”等工匠精神教育,塑造学生职业观与道德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中,教师应以工匠精神分析其在实现“中国制造2025”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撑作用,并从“工匠精神”的历史演进过程和历史选择两个方面探讨“工匠精神”与民族复兴、国家富强的关系。在《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中,学习贯彻党的会议精神、阐述国家发展战略、讲解经济政治形势时,讲清楚“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意义,将我国实施制造强国战略、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通过充实相关教学内容和改革教学方法,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知、理解和吸收,还可以帮助学生领会“工匠精神”的内在价值和现实意义,从而加深对“工匠精神”的理解。

  专业课程教学是工匠精神融入的重要环节。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专门的技术技能人才。将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和职业素养,以有效弥补学生在知识方面的不足。具体来说,首先,要把工匠精神融入专业课程标准和专业课程单元设计,将工匠精神培育内容渗透到人才培养方案,对接教材体系以显性或隐性的方式融入理论教学之中。在遵循课程思政原则下,在教育教学环节渗透工匠精神的理念。其次,将工匠精神的考核指标融入专业教育评价体系中,对学生进行量化考核。

  概而言之,课程教学是绝大多数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因此,要在各类课程教学中渗透工匠精神,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教学的各环节,通过优化课程目标和课程设置,提高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评价标准,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工匠精神育人元素,开发一系列富有工匠精神的精品课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念,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专注、敬业、追求卓越的精神。通过激活课堂教学各环节,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等,激发学生学习工匠精神相关内容的兴趣,在课程思政教育过程中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内涵,将工匠精神融入课程育人全过程,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和针对性。

二、融入实践教学:强化工匠精神融入实践育人

  全过程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要强化实践环节,加强实践性教学,实践性教学学时原则上占总学时数50%以上”。实践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关键技能和岗位实践操作技能,也就是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符合岗位需要的工匠型技能人才。工匠精神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在具体的工作中经受长期积累,应将工匠精神适时渗透到实践教学各环节,在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之时协同培养职业精神,在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之时潜移默化了工匠精神,从而能自觉养成不断践行工匠精神的习惯,为将来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牢基础。

  实践教学是学生实现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加速高职学生由主观自我转化为社会自我的关键,更是学生融入职场彰显社会价值的重要支点。为此,高职院校的办学模式日益注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把工匠精神融入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构建“师徒”工匠精神传承关系。在古代手工业中,工匠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原因是最大程度上利用了师徒关系的优势,这种师徒关系在德国的职业教育中也表现得尤其明显。现实中,学校课堂教学时教师通常“一对多”面对学生,无法进行“一对一”的培养,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有限,甚至是片面的影响。另外,在课堂教学中,作为一个个个体的学生只能边缘性地群体参与,在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成长过程中难以达到充分参与。为了弥补此不足,在校企合作基础上构建师傅带徒弟的师徒关系可改善和提升学生充分参与的空间。师傅“一对一”指导学生,学生在学习师傅的专业技能时,感受师傅的职业精神。在此过程中,学生从新手成长为熟练工,从简单技能者成长为熟练的技能大师,并逐渐培育了工匠精神。其次,实训场所的情景化教学是为学生提供技能习得和养成职业精神的外在条件。实训场所是技能教学和非技能教学的重要载体,在真实或模拟的情境中,学习者能充分理解工匠在技能和非技能方面的要求。实训场所是学生未来工作的路演,学生在实训场所能充分感受到未来工作环境、文化氛围、社会关系等,为培育工匠精神提供了必要条件。校企合作还为学生接触先进制造设备提供了方便,教学与企业的工作车间接轨,创设更多情境化训练任务,学生有机会在就业之前充分接触相关设备,完成复杂多样的实训任务,掌握操作技能,从而提升了职业素养和培育了职业精神。

三、融入校园文化生活:实现工匠精神文化育人

  工匠精神的内涵本身丰富了高职校园文化,校园文化是传承和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阵地。培养工匠精神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历史使命和重要责任,将培育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将工匠精神元素与校园文化结合起来,实际上就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校园工匠文化的教育功能,通过一系列校园活动,使学生更好地把握工匠精神的内涵与实质,在日积月累的熏陶中实现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

  依形态而言,校园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首先,要推进校园物质(载体)文化建设。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有效利用图书馆、文化馆、校史馆、工匠文化走廊、校友风采墙等育人载体,展现工匠精神。有计划整体性地优化教学楼、教室、实训室、体育馆、运动场、生活区、路牌路标等公共区域环境,以工匠精神的核心要素或学校知名工匠人物命名校园景观、道路、建筑等,实现新时代工匠精神与校园景观环境相融合。在学生所到之处、目之所及都呈现出工匠文化元素,甚至把中外工匠精神相关故事等元素融合到校园文化载体中,营造良好氛围,激励学生热爱校园文化、弘扬工匠精神。

  其次,将工匠精神融入学校文化精神体系。围绕党和国家有关文化育人的相关指导精神,梳理学校文化脉络,挖掘和传承学校历史文化内涵,将新时代工匠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之中,一体化打造包括校训、校风、学风等在内的学校文化精神体系。以共建共享为目标整合政府、行业、企业、社区等地方工匠精神文化资源,以深入挖掘校内文化育人特色亮点为目标,有计划地开展工匠精神及职业素养教育主题活动,搭建师生互动、校内校外互动、多方参与的文化育人创新平台,激活校园文化育人氛围和路径。

  再次,打造融合工匠精神元素的校园特色文化品牌。积极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展示活动,定期举办以工匠文化为主题的科技竞赛、技能大赛、艺术表演等活动,用“大工匠”熏陶学生心灵。塑造“大国工匠”系列文化品牌,突出学校专业特色,挖掘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累积的文化资源和形成的人文特色,坚持资源整合与集成创新有机结合,形成一批体现传统与特色,具有示范性和可持续性的工匠精神元素校园文化品牌。把新时代工匠精神全方位融入人才培养体系,推动工匠精神真正成为全校师生的共同价值理念、自觉意识和行为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