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诊改理念的职业教育三闭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模式构建通常涉及理论依据、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实现条件和教学评价五个因素,本研究将以这五大要素为框架构建教学模式。
一、理论依据
混合式教学的优势就在于教学平台的数据,对平台数据进行诊断分析,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发现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制定更加适合学生学情的教学策略,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对课程数据进行诊断分析属于高职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内容,“以学生为中心”是建构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可见,将诊断与改进、建构主义理论的思想应用到混合式教学中,不仅可以推进高职院校的诊改工作,还可以推进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创新发展。因此,本研究基于诊改理论、建构主义理论,构建了三闭环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教学目标
本模式将课程教学分为课前知识建构、课中协同探究、课后共享创新三个环节,课前知识建构环节由学生自主完成各项预习任务,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目标;课中协同探究环节由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实训任务,以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课后共享创新环节由学生根据学习体会分享交流自己的新观点,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为目标。综合三个环节的培养目标,本研究将构建的三闭环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归纳为,培养“会学习、善思考、有品德”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三、操作程序
基于诊改理念,本教学模式提出课前知识建构、课中协同探究、课后共享创新三个闭环,每个闭环都是基于平台数据诊断与改进的动态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根据诊改结果及时调整课程资源、优化教学策略,实现教学质量的螺旋式上升。本模式共包括平台数据采集、诊断与改进等十四个要素(见图1)。
1.基于诊改理念的“课前知识建构”闭环:重在平台资源的诊改。该闭环以平台数据采集为起点,诊改的主体是教师,重点对视频播放点击量、题库题型得分率、互动参与率等数据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从理论知识覆盖面、题库资源难易程度、视频资源质量等方面进行改进,持续优化调整线上课程资源,以确保课程资源的有效性。为激发学生自主线上预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质量,教师应根据章节教学目标,预设参与课程学习能够获得的关键性学习成果,让学生在成果任务的驱动下学习知识、建构知识,完成基本理论的学习。
2.基于诊改理念的“课中协同探究”闭环:重在教学策略的诊改。该闭环以平台数据采集为起点,诊改的主体是教师,重点对课堂抢答、问卷、成果汇报质量、职业素养等数据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从课堂互动类型及频率、技能项目要求、教学组织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持续优化教学策略,以确保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因学生在课前已开展线上学习活动,课中环节的学习以成果任务驱动为主,由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教师在设计任务时,要确保任务有一定的挑战度,任务的实施要体现专业知识的应用,任务实施过程包括知识整理、协同探究、成果展示等环节。
3.基于诊改理念的“课后共享创新”闭环:重在学习策略的诊改。该闭环以平台数据采集为起点,诊改的主体是学生,重点对课程学习次数、各任务点得分、课程阶段性排名等数据进行诊断,根据诊断结果从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进行改进,持续优化学习策略,以确保学习效果的提升。在课前学习、课中训练的基础上,课后环节鼓励学生到实训室或合作企业参加实践锻炼,培养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并要求学生将操作体会分享到课程平台。交互是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指标,可以较好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合理地体验分享奖惩制度是实现有深度、有价值的观点分享的基础。所以,将课后实践体验的分享纳入课程成绩是本闭环的关键。
四、实现条件
1.课前线上预习与课前线下调研的混合。这主要针对需要学生课前做现场调研的项目。课前,教师将成果任务要求发布在课程平台,并做好实时线上答疑工作,及时关注平台学习数据,开展诊断与改进,不断优化调整课程教学资源;学生按时完成线上学习任务,并结合线上学习知识开展现场调研,将调研结果上传至课程平台;助教做好课程平台维护工作,实时关注学生学习数据,并将数据整理结果传递给主讲教师。
2.课前线上预习与课中线下操作的混合。课中,教师对课前预习情况进行反馈,对平台数据中反映的薄弱知识点进行强调。在设计课中教学环节时,教师强调课中操作与课前所学知识的关系,让学生在操作中应用知识,在操作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实现理论与实践有效融合的同时,实现了跨时空的课前、课中异步混合。
3.课中线下操作与课中线上互动的混合。在课中线下操作环节,教师通过课程平台,辅以“随机选人”“即刻测验”“现场投票”等线上互动,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协同探究完成成果任务的过程中,还可以实现延伸知识的生产,达到课中线上、线下同步混合的目的,教师根据课中任务实施、成果汇报环节的表现适当优化教学策略。
4.课中线下操作与课后线上讨论的混合。课中线下操作是高职院校专业课程教学的核心环节,撰写操作报告(实训报告)是检验实操效果的有效手段。本研究将传统的纸质版实训报告调整为课后线上讨论,主要讨论分享操作过程用到的知识及感受。学生可利用碎片化时间随时随地参与讨论及互评,实现跨时空的课中、课后异步混合。
5.课后线下见习与课后线上讨论的混合。课后,教师阶段性发布课程成绩排行榜,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数据进行分析,并优化调整学习策略,实现学习成绩的稳步增长。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技能掌握情况,依托实训室或合作企业,为技能提升欲较强的学生提供线下见习的机会,并要求学生在课程平台分享对知识或技能的看法,这里的“看法”不是“感受”,而是自己对知识或技能的“观点”。教师根据学生表现,在课中成果任务得分的基础上给予适当加分。
五、教学评价
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判断和衡量教学模式是否有效的唯一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混合式教学,更加注重学生自身发展能力的培养,根据教学目标,本研究将学习能力、高阶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作为教学评价的三大指标。学习能力是否提高,通过学习成绩的高低来判断,学习成绩越高,代表学生的学习能力越强;高阶思维能力是否得到提高,根据学生解决课程问题、提出质疑、提出新观点的频率来判断,频率越高,能力越强;情感态度主要包括自信、意志等方面的价值因素,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来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