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立法,为其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国务院总理李强6月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学前教育法(草案)》(下称《学前教育法》),决定将草案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会议指出,学前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是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关系亿万儿童健康成长,强化法治保障十分重要。要统筹当前和长远,根据新型城镇化进程和学龄人口变动趋势,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既有效满足需求,也避免造成资源浪费。要加强财政投入保障,提高对学前教育投入比重,加大对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力度,增加学前学位供给,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
国内启动学前教育法立法时,学前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入园难,入园贵”,而当前,学前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则是适龄幼儿减少,有的幼儿园“一孩难求”,一些地方出现幼儿园“关停潮”。因此,明确提出“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加强财政投入保障”显得尤为重要。不能因适龄幼儿减少,就减少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任由幼儿园,尤其是乡村幼儿园关停。要强调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责任,在出生人口下降的大背景下,通过推进幼儿园“小园小班”建设,普及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一直以来,社会对《学前教育法》有两方面期待:一是明确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责任,这是促进学前教育事业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的基础。二是界定学前教育的教育内容,以立法方式推进幼儿园去小学化,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当前,这两方面期待并没有变化,但由于出生人口变化,对于学前教育的投入保障,出现了一些杂音。比较典型的是,有的地方政府因适龄幼儿减少,而减少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不再新招聘幼师。按照2019-2022三年出生的幼儿100%进幼儿园,也只有3727万人,而2021年全国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805.21万人,以此测算,幼儿园学位将“多出”将近1100万个。显然,如果维持生均经费不变,或略有增加,那因适龄幼儿减少,政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也就会减少。而这种减少会带来两方面问题。其一,大量民办普惠园会因生源减少,保教费收入与政府扶持经费(生均拨款)减少而陷入办园困境,辞退教师,甚至关门;其二,公办园的比例会大幅提高,但是,公办园的班额会和以往差不多,有的公办园因规模萎缩而会被政府教育部门撤并,出现新的幼儿“入园难、入园远”。农村地区尤其可能会出现这种情况。在适龄幼儿减少的背景下,国内非但不能减少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还应增加。这是因为普及有质量的普惠学前教育,还存在历史欠债。虽然2022年国内的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9.7%,普惠性幼儿园占全国幼儿园的比例达到84.96%,但是,一些地方对民办普惠园的扶持力度并不大,要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需要政府部门加大对民办普惠园的扶持力度,提高民办普惠园教师的待遇。
另外,中国幼儿园专任教师与幼儿的比例,目前约为1:15,幼儿园小班、中班、大班的班额分别为25、30、35人,而发达国家的幼儿园师幼比为1:7-1:9,5-6岁的大班班额也在20人以下。幼儿园的师幼比与班额数,直接关系到教师的工作压力与学前教育的质量。应对出生人口减少,国内应推进幼儿园“小园小班”建设,提高幼儿园师幼比,以此提高学前教育质量。举例来说,一个原来有200个孩子的民办普惠幼儿园,现在只有100个幼儿,如果只靠保教费维持办园,学校的收入将减少一半。
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其的财政扶持力度,确保幼儿园的办学经费和之前200个孩子的办学经费一样,这就留住了所有幼师,提高了师幼比,并让幼儿园小班化。这种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理念,对乡村幼儿园的建设,提高乡村学前教育质量,意义尤为重大。可以说,当前是中国学前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学前教育法》在这个关键期通过,明确要科学规划学前教育资源配置,加强财政投入保障,提高对学前教育投入比重,将对学前教育下一步的健康、高质量发展提供法治保障。要以此为指导保障对学前教育的投入,科学合理布局幼儿园。(来自: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