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实施协同育人的有效对策
建设产业学院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促进教育系统与产业系统的有效连接,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提供孵化平台,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产业学院通过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相融合、理论教育与技能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相融合、职业鉴定和学历考核相融合,使行业、企业能够深入参与到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中,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政府、行业、企业和高职院校等均要重视产业学院的建设工作,确保其顺利发展。企业和职业院校要加大合作力度,充分发挥“双主体”的育人作用,从厘清职责定位、做好工学设计、严把质量红线和建立长效机制四个方面入手,进一步健全产业学院的办学模式和育人机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为双高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撑。
一、以市场化运作为规制,厘清职责定位
产业学院的组建是学校与企业彼此的自主选择,具有一定的市场主导配置资源特征。一方面,产业学院有助于发挥市场参与办学的主体性地位。产业学院是政、校、企多元主体投资共建的产物,企业通过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等要素入股,成为高职教育办学的直接参与者。同时,通过校企双方共同组建的决策管理机构,使得企业能够获得对产业学院的部分治理权,这为市场在高职院校办学中发挥主体性作用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产业学院有利于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产业学院赋予了企业在高职教育办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授予了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的权利,使得企业可以把对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融入到高职教育建设发展中,有利于发挥市场在职业教育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可见,产业学院具备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明显特征。
因此,为了避免产业学院在治理结构和资源分配过程中出现泛行政化的倾向,需要遵循市场化运作的规律,实行教育和市场双重逻辑的治理方式,厘清产业学院育人机制中校企双方的职责定位。首先,建立党委领导下的董事会决策执行机构。产权结构决定治理结构是市场化治理的基本原则,产业学院应遵循市场治理逻辑原则构建管理体系,本着对产业学院中公有资产负责的原则,校党委理应直接领导学院的治理,而企业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投资方,也有权派遣管理者进入董事会,参与制订学院管理的相关决策。党委和董事会各自承担相应的职责,校党委作为党组织负责学院的办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国家政策落实情况等,以确保产业学院办学的方针和道路正确;董事会负责产业学院中人才培养各项工作的管理执行,保证产业学院能够完成既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建立专业委员会决策指导机构。产业学院的管理是一个既复杂又民主的工作,需要指导机构帮助完善产业学院的决策管理。产业学院要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联合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负责与产业学院相关的市场调研、决策咨询和办学指导等工作,保障产业学院的发展符合市场规律。
二、以供给侧对接为依据,做好工学设计
“学必期于用、用必期于地”是产业学院办学的初衷,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达到产教同频共振、缩短供需落差的目的。产业学院突出学校和企业的双主体培养,充分发挥企业育人的主体地位,把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作为人才培养的关键点,遵循工学结合的教学逻辑,以供给侧对接为依据,校企共同进行产教合作、人才培养、教学管理等各环节的工学设计,重构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在企业的真实岗位上推动理实一体化教学。
首先,在产教合作环节,校企双方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基础,本着职责共担、合作共赢的理念,共同签署合作协议并制定合作建设的总体方案和招生招工的具体方案等。其次,在人才培养环节,校企双方依据工学结合的教学逻辑,以对接职业标准与岗位需求为目标,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双元”主体优势,共同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发双向互动的“二元”课程体系(学校课程与企业课程)。同时,校企合作研发教材、学习资源、实施方案和评价标准等系列教学文档,并通过现场教学、网络授课和联合培养等教学方式构建灵活多变的学习场景,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在教学管理环节,应围绕校企双方的利益诉求,设计产业学院合作办学协议书,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方法和考核办法,开发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方案和培训手册,设计人才质量跟踪单对学生培养质量进行调查和反馈,利用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岗位能力培养提供快捷方便的学习路径。
三、以考核双标准为抓手,严把质量红线
标准是质量的保障,良好的考核标准可以在提升产业学院育人质量的同时促进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根据产业学院的多维内涵和目标取向,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应从内容、方法以及主体等方面进行创新,打破以往将学业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模式,形成校企主导的“双重标准”多元评价机制,从而保障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
在校企主导的多元评价机制中,学校评价以学业标准和基本素质为主,企业评价以职业标准和职业素养为主。在具体评价过程中需要注意两点:一是学校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统一,尊重企业评价。除了对学生在学校期间学习的必(选)修课程、实习实训课程、毕业设计等常规项目考核外,还应赋予企业必要的评价权,将学生在企业接受相关技能培训和业务考核纳入评价体系,要求学生在达到“学业标准”的同时,还须满足企业的“职业标准”。值得注意的是,校企在制定评价标准时应与1+X职业资格证书相挂钩,参考国家行业评价标准,确保评价维度的科学性及评价结果的有效性。二是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相统一,侧重过程评价。人才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应将过程性评价纳入到评价体系中,校企双方在强化结果考核的基础上,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日常学习以及在岗培训的过程表现进行考核,这样不仅能够客观反映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过程,还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产业学院校企育人对推动企业经济效益的帮助作用。
四、以命运共同体为目标,建立长效机制
产业学院是“双高计划”背景下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结合形成命运共同体的重要载体,是兼具经济属性和教育属性的混合式实体。在产业学院中,企业作为经济属性的组织,除了承担较大的育人成本外,还需要实现自身盈利的经济目的,利益大小是影响企业参与行为的关键要素。高职院校则具备明显的教育属性,在承担育人责任的同时,还担负着服务社会等公益性义务。两个属性之间目标不同、利益相悖,这是产业学院协同育人的困境根源。
为解决此困境,首先,国家应该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赋予产业学院明确的法律主体地位,确保企业对产业学院各项投入的产出效益得以实现。其次,各地政府部门可以因地制宜地对产业学院的政策支持、经费投入、组织管理进行规定,同时明确高职院校、行业企业间的责权利关系,对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和教学管理等制定相关制度。最后,产业学院应建立具有独立决策权的理事机构,组织、协调和监督产业学院办学、治理和育人的各个环节,使教学组织、学生管理、岗位实践以及考核评价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产业学院的高质量发展,达到“双高计划”建设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