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高职院校“产教、专创”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日期:2022-08-25 阅读量:534

一、破解产教融合深层问题的“良方”:“产教、专创”融合驱动

  深化产教融合,解决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不匹配问题。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创新人才教育培养模式。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统筹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开发规划,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要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高职院校要主动对接社会需求,突破封闭办学的架构,走出理论层面的空谈,选取地方区域产业发展切入点,紧紧依托产教融合,通过共建办学融合体和教学融合体,将产业发展与教学设计紧密结合,使产业元素转化为教育教学元素,构建开放、多元参与的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实现“封闭办学”向“生态系统”转型,切实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支撑度和适应度。

  推进专创融合,解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两张皮”问题。推进专创融合,首先要纠正对创新创业教育理解“过窄化”的问题。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仅针对极少数有自主创业热情的学生,而社会和经济的变革发展不仅需要具备自主创业能力的高职生,还需要大量具有岗位创新能力的高职生。只有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才能批量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每个高职生都应该具备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以创新的精神发挥好自己的专业能力,以创业的心态做好自己的岗位工作,用敏锐的眼光把握人生发展的各种机遇。

  “产教、专创”融合驱动,弥补师资不足,提升人才发展后劲。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就要提高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质量,彰显“支撑发展”的价值,加强高职院校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应立足长远更新教育理念,着眼于社会产业需求及学生未来事业的开拓,主动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和专创融合,围绕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人才链和专业链,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促进校企多元师资及资源的有效整合,打造一支校内专业教师与校外产业教师相融合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

二、“产教、专创”双融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实施路径

  理顺机制是先决条件。要将创新创业作为学校的重要发展战略,形成创新创业教育长期发展规划,形成基于“产教、专创”双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及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校精神理念、管理制度、组织架构等与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协调一致。要深化全体教师及社会各界对创新创业教育战略地位的认同感,增强创新创业教育主动性。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有效纳入人才培养方案,以适应全过程、全覆盖、全链条和面向未来的教育理念;要赋予创业教育更加多元的培养维度,着重强调创业教育除了具有创办企业、营利等经济维度外,还有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创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风险承受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文化、教育和知识维度。同时也要积极探索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为有能力、有动力、有潜力的学生制定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规格上,将大学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纳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并作为评价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要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学分,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探索将学生创新实验、发表论文、获得专利和自主创业等情况折算为学分,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的有效延展。同时,应探索实施弹性学制,制定休学创业标准,规范休学和复学流程,允许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进行创新创业。

  课程体系是培养基石。课程是重要的教学载体,要将创新创业教育内容与现有课程体系有机融合,实现专业知识和创新创业知识的耦合联动,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互通。要整合资源,螺旋递进,在大类培养阶段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批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的创新创业通识课,专业培养阶段面向本专业的学生重构融合专业教育的创新创业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多元培养阶段面向有创新创业潜质的学生设置数个交叉复合课程模块,为全体学生提供个性化发展渠道,形成选修必修、理论实践、课内课外、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相结合,专业相融合的课程体系,建成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学生专业能力与创新能力协同培养的课程体系。要根据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特点和专业能力素质要求,挖掘和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在每一门课程中有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元素,从而真正推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在专业教育领域的深入实施。要通过示范性专创融合课程建设带动一批专业课程改革,树立课程建设新理念,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实施科学课程评价,真正实现专业人才培养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融合。

  在课程建设中,要邀请多元主体、企业精英共同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材以及教学资源,打破“闭门造车”,打造一批具有普适性、接地气的教学成果,开发具有高职院校特色的“双创”课程,加快创新创业人才专业化链条式培养,加大专业转型中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等要素的融入,促进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发展的合作共赢,营造良好的协同育人创新创业环境。

  实践强化是关键要素。职业教育的重要特点就是强调实践与应用,实践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高职院校要将创业教育理念、知识与实践教学融合,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体系和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在全真的环境中进行“真刀真枪”的实训,可以促进学生从旁观者角色转变为积极参与者、成熟实践者,有效激发创新创业的基因与潜力,增强创新创业“热度”,夯实人才培养“厚度”。我国高职院校要拓展现有各类教学平台、科研平台、实践平台的双创教学和研究功能,不断完善双创教育生态系统。鼓励各专业依托原有专业实训室,聚焦细分产业领域,建设专业创客中心,为学生结合专业开展双创实践活动提供学习平台。内涵建设上,要发挥创客教育功能,打造“专业创客空间”学习模式,为学生开展专业双创活动提供空间氛围、项目训练和技术导师,引领学生基于专业技术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同时提供项目路演、资源对接、成果转化、创业辅导、工商注册等基础创新创业服务。学校还可开放协同创新中心和重点实训室,开展创新创业大赛、专业技能大赛,组建学生科技社团等,强化训练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催生优秀项目和成果。

  多元师资是有力保障。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需要强有力的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创新创业教育要求专业教师既要有精深的专业能力,又要有较好的市场意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打磨创业项目、实施创业计划,还要具备激发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整合资源指导项目的能力。转换教师角色,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意识,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是打造产教融合、专创融合型师资队伍的核心。高职院校要按照内外融合、专兼互补的原则,加强创新创业师资培训,充分发挥产业资源的育人作用,打造“多层立体、校企互通、国际视野”的专业化、专家化、国际化创新创业导师团队。此外,学校要通过设置创业师资项目、创业课程开发项目、教改项目、研究项目等方式支持各学科教师探索各专业与创新创业的结合点,促进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整合。支持各学科教师自主创业、技术转移、企业咨询等形式的学术创业活动,为创业教育整合发展积累经验。加强对创新创业教师的奖励并完善其职称晋升机制,鼓励教师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之中,带动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鼓励教师参与师生共创项目,推动科研成果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