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新时代高职教育的发展方位

日期:2022-08-24 阅读量:423

  建国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历经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扩规模到重质量的发展历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针对高职教育的重要地位、办学定位、办学方略等做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在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被摆在前所未有的突出位置。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建设进程的高速发展,人民对于高质量教育需求与教育不均衡发展的矛盾也日益突出,在生源类型多样化的现实背景下,高职院校如何找准自身办学定位、提升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通过强化内涵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服务产业经济发展输出优质人才供给,已成为新时代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一、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院校办学质量的核心指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包含人才培养的结构质量、规模质量、培养质量、环境质量、试卷质量、实训质量、过程质量七个方面,各个质量环节相互契合,贯穿整个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始终。其中,结构质量、规模质量与培养质量是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关键基础与成效表征。

1.结构质量

  结构质量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根本质量。高职院校专业结构是否科学合理,主要体现在其纵向专业集群定位、特色是否突出,横向专业群布局能否服务区域经济产业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在自身专业集群建设方面缺乏科学精准的顶层设计与办学定位,部分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方面未能充分利用自身教育资源优势,一味“贪大求全”,追求开设所谓的“热门专业”,校内整体专业布局混乱,办学过程中逐渐丧失自身学科特色优势。专业结构质量决定师资、软硬件等资源配置质量,高职院校应当明确办学定位,结合自身基础与优势学科特色,构建服务地方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对专业分散但高度契合区域产业发展的专业集中优化、重点建设,提高专业核心竞争力。因此,高职院校须提炼、突出自身专业特色,以特色专业内涵建设为中心,重点打造精准对接区域产业结构发展需求的高水平专业集群。同时,对专业集中度高但与区域产业需求脱轨的专业进行调整转型,打造服务区域经济的高端产业特色专业。对就业前景差或未能进入校内专业群,以及影响学校整体结构发展,服务产业需求效能较低的专业进行改造升级或关停。

2.规模质量

  高等职业教育存在“先天性缺陷”。20世纪90年代,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依然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传统的追求精英教育排斥大众化的思想观念使高职教育难以形成规模,更无质量可言。直至2014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我国职业教育进入了内涵式发展的3.0阶段,高职教育开始从重规模向重质量发展转变。高职院校办学规模最主要体现为在校生数量,在校生规模反映产出能力。合理的办学规模应以高职院校自身资源条件为基础,结合专业结构布局,确定最佳办学规模临界值,并随着办学水平的提高而稳定适度提升规模数量。规模质量决定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循环质量,适度稳定的办学规模是高职院校生均财政拨款的最根本保障,稳中有升的办学结余是高职院校提升办学质量,形成良好滚动再发展循环的必要条件。高职院校实现高质量发展应建立在稳定的高质量办学规模基础之上,规模决定办学效益。高质量规模促进校内结构优化,结构质量的提升促进办学规模稳定扩充,从而形成提升办学质量的良性双循环。

3.培养质量

  在高质量发展战略背景下,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输出优质供给侧人才是高职教育的重要使命,培养质量决定着高职教育的吸引力,而学生就业质量是高职院校培养质量的重要参照点。相较于普通高等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主要特征,也是高职就业率领先本科以及硕士研究生的产业需求优势。首先,教师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主导者。高职院校应深化产教融合,注重“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通过挂职锻炼、校企合作项目等方式提升教师双师素质。同时,应以专业为导向重点打造校内专业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教学创新团队,优化双师结构。其次,还要构建“标准化”与“柔性化”耦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应以生源多样化以及学生个体存在禀赋差异为现实基础,采用柔性化教学手段对个体知识、技能、素养进行结构体系重塑。通过构建学分银行、采用弹性学制、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等方式,因材施教,提升培养质量。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入,采用“互联网+”课程平台、MOOC课程平台等方式拓展学生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再次,教材建设标准须对接行业前沿。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当结合产业行业发展需要,及时将岗位行业新的技能、标准、要求等引入教材,确保供给侧人才输出技能素养符合行业、企业岗位要求。

二、生源多样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经历了从精英化到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发展历程,自2019年起,国家出台了高职“百万扩招”计划,生源的多样化给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带来了较大的冲击。逐年走低的录取分数导致高职生源质量不断下降,而低质量生源将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瓶颈。以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校目前生源类别主要有普招生、提前招生、中高职转段、对口单招、中职注册以及社会招生,其中普招生与提前招生为高中生源,中高职转段与对口单招面向中专生源,中职注册主要招收中职生源,社会招生面向对象主要是社会下岗人员、农民工、无业人员、企业职工以及退役军人。由此可见,非传统生源在高职中的占比逐步扩大,生源类型多样化已经成为高职教育趋势。同时,不同生源类型的基础文化知识,学习能动性、学习诉求等差异已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传统的不分生源类型混合班级授课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的培养诉求。

从国家统计局2021年5月份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来看,从1953年至2020年全国人口普查年均增长率在不断放缓下降,这也预示着我国高职教育生源向着非适龄生源发展。到2025年中国人口将进入下行通道,人口老龄化也必将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重要课题。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与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一直是耦合共生。区域经济发展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提供方向动力与资源保障,高职院校为区域经济的发展提供技能型人才支撑]。高职院校的发展水平应建立在所属区域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水平基础之上。高职院校培养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同时,规模稳定的高技能人才能够为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消费水平提升,塑造良好人文精神等重要作用。

  2019年以来,国家出台深化职业教育改革等系列政策,将高职教育的服务功能提升至历史新高度,对扩大高职教育服务的面向提出新的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高职教育服务面向主要体现为技术服务、社区服务与脱贫攻坚服务。

一是技术服务。技术研发是高职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将科技创新的生产技术、理念运用到区域产业、行业的实际生产过程中,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增值赋能。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产学研用”结合的重要推力,高职院校通过打造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研发服务,面向农村提供农业技术支持,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开展技术服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双师型”教师素质的提升以及产教融合深度等起到重要的作用,也是是引领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是社区服务。2019年初,国家出台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高等职业院校为社区教育和终身学习服务提出新的任务要求。服务域包含了终身教育、养老服务、就业培训等方面内容,赋予了高职教育社区服务的新使命。高职院校应当从实际出发,扎实推进社区教育进程,完善相关执行政策,优化社区教育师资队伍,遵循社区教育发展规律构建科学的专业设置,重视社区教育主体性的挖掘与培育。

三是脱贫攻坚服务。服务脱贫攻坚是党中央交给高职教育的重大任务,也是高职院校自我发展的良好契机。2021年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服务脱贫攻坚过程中,高职院校呈现出新的态势,部分高职院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推行“专业支撑+产业扶贫”等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服务过程中还是存在资源整合不足,“发展悖论”瓶颈难突破等现实困境。高职院校应当加强自身建设,优化工作路径,在脱贫攻坚后续服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