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三教”改革面临的现实问题
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再次强调了“三教”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三教”改革还面临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三教”改革的外部环境限制和基本策略偏差
1.高职院校“三教”改革外部环境限制因素多。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院校的内外部环境复杂,限制发展的因素也多。一方面,“三教”改革要求聚焦于产学研一体化,高职院校要与行业企业紧密协作,构建基于校企协同育人理念指导下的办学模式。但这种办学模式对合作企业的规模、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要求较高,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的稳定呈现,而且符合合作要求的企业并不多。另一方面,新冠肺炎疫情对行业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教学形式也从线下为主转为线上线下相结合,使限制性因素影响进一步放大,教师面临线上线下授课的双重压力,行业企业师资流动性增加,这些不稳定因素都会影响改革进展。
2.缺乏针对学生内在发展驱动力的“三教”改革方案。“三教”改革的目的是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就其品质而言,包括内在的精神品质和外在的技术技能水平两个方面。但是,高职院校多偏重于学校硬件设备的建设与技能水平的提升,对学生内在精神品质的培养往往不够重视,在“三教”改革中对于精神品质的培养缺少明确的实施方案。此外,由于全国各地高职院校情况、政策、师资力量等客观条件的差异,师资改革标准的不明确、师资改革方式多样等问题层出不穷,都导致“三教”改革和工匠精神培养目标难以实现。
3.缺乏体现自身特色的“三教”改革方案。“三教”改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些高职院校仅仅从师资、教材、教学方式等方面进行宏观调控,缺乏面向不同学生和不同学科的针对性措施。高职院校自身管理特色不明,没有改变旧有的不合理观念和低效率的运行机制,导致改革进程缓慢,不能形成适应高校教育发展需要的优质教学体系和工匠精神培养体系,难以全面有效地满足学生的学习和成长需要,面对新问题的产生也很难及时调整教学方案。
二、“三教”改革的内生要素发展滞阻
1.教师主体性作用发挥存在障碍。在高职院校的教学实践中,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存在诸多阻滞因素。一是在教师入口环节。高职院校在招聘时往往看重应聘者的学历、学术成果等内容,没有体现出与普通高等教育不同的技能性、实践性职业素养要求,教师的行业企业经历、实践操作水平在招聘选择标准中占比不够高。二是部分教师存在认识误区,认为高职院校教学科研压力不大,对职业发展没有清晰定位。三是针对教师的入职教育和持续岗位培训目标定位不够明确,导致教师不了解自身的教育职责,轻视技能的提升和工匠精神的培养。
2.教材与行业发展实践脱节。教材是铸魂育人重要理论成果的物化形式,是教师个人工匠精神和技能素质外化的重要支撑,在教材编写工作中应强调责任意识、创新思维和专业素质的融入。但部分高职院校使用的教学教材,作为主要编写成员的教师普遍缺乏实践经验,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工作者却没有参与的机会,导致教材内容可操作性不够强、教材更新不够及时、对新兴产业技能需求反映不够准确。此外,“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传统纸质教材很难完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高职院校需要创新教材媒介,利用好数字平台,创建适合线上教学的新型教材,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满足后疫情时代的教学需要。
3.行业企业主体在教法改革中往往缺位。行业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办学的重要教育主体,理应充分参与教学过程,但在教学实践中往往缺位,导致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缺少提前适应工作岗位和积累实操经验的宝贵机会,无法真正实现学中干和干中学的有机统一。高职院校不要过于强调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要重视发挥行业企业主体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结合最新的教学资源和行业发展趋势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和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