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材开发流程的优化
教材开发流程是指教材开发整个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衔接关系。流程优化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补充新的环节或改变流程中各环节的相互关系,形成新的运行机制;二是优化流程中的各个环节,使已有的运行机制更加有效。目前,职业院校教材开发中存在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开发滞后于教材开发,过分迁就职业院校的违规行为;职业院校缺乏教材审核权限,不利于教材的“二次开发”;教材使用效果考核标准不够清晰,缺乏源头数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该对现有教材开发流程采取以下优化措施。
一、以教学标准化建设引领教材规划
职业院校教材的高质量发展,有赖于职业教育标准化建设的突破。我国要在职业院校教学改革试点探索的基础上,系统地总结经验,分析现实条件下的教学规律,将试点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教学标准。根据教材开发的需求,专业教学标准建设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开发适应产业转型的新专业教学标准。教材内容和教学内容都是随着产业技术的转变而转变的,因而教学标准和教材都有一定的生命周期。也就是说,教学标准开发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过程。在缺乏专业教学标准的条件下开发教材,只会发生两种情况:一种是将专业教学标准与教材同步开发,教材开发过程同时成为专业教学标准的开发过程;另一种是根据不同编者的偏好自主确定教材内容,导致同种教材内容差异过大。当前出现的情况主要属于后一种。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标准开发机制并不完善,尚未解决谁来开发、如何开发的问题。从教材开发的视角看,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应该在政府统筹下,由行业组织(或具有行业管理性质的组织)负责组织相关专家完成。在此基础上,由职业教育研究机构组织专兼职教师完成教材开发工作。
2.开发可指导教材开发的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材开发的直接依据,也是教材审核的直接依据。目前的专业课程标准主要是由各个职业院校制定的,存在着不统一、不规范的问题。为了能够支撑教材开发,职业院校课程标准需要进行两个方面的完善:一是完善课程标准审核机制,点多面广的课程应该由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组织审核,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可由职业院校理事会、专业教学委员会等机构组织审核;二是制定课程标准开发规范,包括过程规范、内容规范和文本规范,标准中应对教学安排、教学方法和教材编写提出具体建议。
3.规范教材名称。为了便于教材管理和教材使用,各级规划教材的名称需要与课程名称保持一致。目前教材编写出现了“各自为战”的局面,为了规避抄袭之嫌,教材名称五花八门,有的虽然名称不同但内容雷同,有的虽然名称相同但内容大相径庭。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课程标准统一教材名称,是治理职业院校教材乱象最为简单有效的措施,也是教材审核和教材选用的基础性工作。对于已经列入前期国家规划教材又符合现期国家规划教材评审条件的,再版时可直接采用统一教材名称;而对于教材名称与课程名称(或分课程名称、模块名称)不一致的新编教材,应不再列入国家规划教材。
二、以教材研究引领教材编写
《办法》规定:“承担国家统编教材编写修订任务,主编和核心编者视同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承担国家规划公共基础必修课和专业核心课教材编写修订任务,主编和核心编者视同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享受相应政策待遇。”这里既提出了教材编写的激励机制,实际上也提出了教材编写的一种工作机制。目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和教学领域均有专项课题,但教材领域尚无研究专项。未经系统化的研究就编写教材,这是教材开发机制不完善的典型表现。教材研究应该包括以下三个层次。
1.基础理论研究。教材基础理论研究是针对职业教育教材开发共性问题所开展的研究,主要包括职业院校教材的基本功能与社会价值、教材的基本特征、专业特征与层次特征、教材开发的基本主体与一般主体结构、教材形态的发展与教材发展史,以及职业院校教材管理的国家政策等。教材基础理论研究主要是由专门研究机构人员进行,实质上是一种职业教育服务机制,也是国家意志在职业教育教材领域的体现。教材基础理论研究成果形式主要是论文和专著,是一种社会化公共产品。
2.应用研究。教材应用研究的主要对象是不同专业领域、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教材开发模式,是理论研究与开发研究之间的过渡。职业教育教材开发模式研究是目前教材研究中最为薄弱的一个领域,尚未出现被广泛推广的研究成果。教材开发模式的核心是课程开发成果向教材转化的模式,主要解决编写主体、教材内容、教材用户和信息媒体之间的关系问题。在目前的职业院校教材开发实践中,主要存在简单模仿、专家指导、自主开发、合作开发等方式,其中基于在线精品课程建设、1+X证书制度试点、现代学徒制试点、职业农民培养等专项改革的合作开发占有较大比例。在最为集中的专业课程教材开发中,对教材内容的处理较为合理,但对教材用户的研究明显不足,没有处理好教材内容与教材使用之间的关系。
3.开发研究。开发研究是教材编写者为了实现教材开发目标而进行的以教材为最终成果的研究类型。开发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需求调查、教材选题、编写目的确定、教材特色创新、编写团队组建、单元结构设计、媒体结构设计等。《办法》规定承担国家规划教材编写修订任务,视同承担省部级科研课题,就是因为教材编写者完成了相应的开发研究;目前的教材研究成果主要是由职业院校一线研究人员和教师完成的教材开发研究。为了使得教材开发研究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国家应该改变现有国家规划教材评审流程,将教材开发研究分为立项评审和结题验收两个阶段,对编写者申报的编写方案进行先期评审、择优立项,书稿完成后进行结题验收,通过验收的项目才能正式以国家规划教材名义出版。通过这种改进,既可以提高教材质量,又可以限制劣质教材进入流通环节,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三、以教学研究引领教材修订
教材使用者在教材开发中担任着参与教材修订的责任,是教材开发共同体中的重要角色。使用者参与的教材修订实质是“二次开发”,就是在教材使用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的不足,对教材内容和结构进行必要的补充和完善,从“教教材”走向“用教材教”。教材修订应建立在教学研究的基础上,教师只有具备了参与教材修订的能力,创造性地而不是被动地运用教材,才能真正取得良好的教材使用效果。
1.教师应该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目的和设计思路,是教材使用的基础。职业院校教学是一种传授职业知识和职业技术的专业化活动,教师应该具有职业教育学专业知识。如果仅仅熟悉生产技术,不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就不能理解教材内容选择和编排的逻辑,无法实现与教材编者的沟通。国家应该实行“先培训、后上岗”的职业院校教师制度,对具备三年以上企业工作经验的人员进行一年以上的教师资格培训,获得资格证书后才能获得职业教育教师资格,从根本上提高教师的教材使用能力。
2.教师应该能够对教材加以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应在职业教育学基本理论指导下,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应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发展。教师教学的过程,也是自身教育教学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能够对教材内容和编排提出合理化建议,是一名具有高度责任感的高水平教师的重要标志。在现实条件下,任何一种教材都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职业院校教材更是具有动态生成的特征。所有教材使用者共同参与教材开发,是教材不断提高适应性的重要途径。3.教师应该努力实现自主开发新教材。在借鉴现用教材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形成新的编写思路,实现对原有教材的超越,是教材“二次开发”的最高境界。教学需要不断地接近客观规律,教材也应不断地进行创新。实现这种超越的基本条件,是教学外部环境发生重大改变,原有教材适应性降低,而新的编写方案具有更强的适应性。通过伴随性教学研究和不间断的教学反思,敏锐地捕捉外部环境信息和内部技术条件的变化信息,才能持续提升教材质量。
四、以教育质量提升引领教材评价
教材评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评促编、以评促用、以评促教,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为了实现这一社会公益性目的,避免市场机制对教材评价造成干扰,防止职业院校教材“野蛮生长”,职业院校教材评价流程应该做出以下改进。
1.实现评价标准的科学化、分类化、公开化。评价标准决定着评价效果及教材开发工作的走向。判断评价标准是否科学合理,主要是看能否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能否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能否促进社会就业。不断加强评价标准和评价办法的研究,是提高其科学性的基础。由于职业教育本科、专科和中职各个层次的教材具有巨大差异,制定分类评价标准是实现科学化的必由之路。公开并大力宣传评价标准,使得所有教材编写者、出版者和使用者都了解评价标准,并保持评价标准的相对稳定,是增加教材评价引导力的重要措施。
2.淡化教材用量在评价指标中的比重。在教材领域中市场机制经常是失灵的,原因在于学生并没有教材选用的权利,而职业院校管理者可以受利益机制影响失去对教材价值的判断力。夸大教材用量在教材评价中的作用,可能会助长教材销售环节利益输送、弄虚作假等不正之风。对于教材的使用范围,应主要看是否有名校名师使用,是否有中间商参与教材发行,本校用量占全部用量的比例,避免简单地采用发行总量指标评价教材的影响力。也就是说,国家应该从社会利益出发,以教材评价引导教材使用,而不能以教材使用引导教材评价。通过评价机制的完善,形成编写者聚精会神编写优质教材,出版者凝心聚力出版优质教材的局面。
3.建立逐级评奖制度。2021年教育部首次组织评审了全国性的职业教育教材奖,对于教材质量的提升起到了重要激励作用。但是,由于全国教材奖获奖人员名额有限,只能起到一种引导作用,尚不能起到应有的激励作用。国家应制定教材奖励评审办法,建立国家、省级和院校三级奖励制度,使得大部分国家规划教材能够参加评审。这种制度既可以提高教材评奖结果的准确性,又可以提高教材评价的有效性,对于教材的推广使用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