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专业群带头人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其分析
一、高职院校专业群带头人关键能力的构成要素
专业群带头人的关键能力可以理解为以敏锐的行业嗅觉、高超的技术能力以及高尚的人格魅力等优势特长,在专业群内部形成以核心专业为引领的各专业相互关联和相互依存的融合整体,在专业群外部建立与产业链发展和岗位群需求的紧密联系,进而推动专业群内部教学改革且区别于普通教师岗位胜任能力特征的各类能力总和。本研究采用专家访谈法,邀请高职院校教师发展方面的专家,从资料编码、类属比较、节点归纳等方面进行修正完善,形成了跨界适应力、资源整合力、创新开发力和管理领导力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表1),构成高职院校专业群带头人关键能力要素模型。
二、专业群带头人关键能力构成要素解析
1.从单一专业到专业集群的跨界适应力职业教育是一种跨界教育,不仅表现在学校与企业间不同学习场所的跨界,还表现在产业与教育的跨界,更表现在工作与学习空间的跨界。当基层教学组织从单一专业变化为专业集群,专业群带头人更需要具备在现代产业发展环境下跨技术、跨专业、跨学科的适应力。
一是即时感知产业发展的方向态势。职业教育以产教融合为主线,强调校企无缝对接,专业群带头人应该是对整个产业最了解的人。专业群带头人应有能力针对新时代产业发展规模、方向、性质、技术技能难点等整体发展态势开展调查研究,挖掘数据、总结分析、判断决策。除了利用权威机构发布的产业发展报告、统计报告等来熟知产业外,还要定期参加国内外重要会议活动,成为行业权威,参与到产业发展核心圈层。
二是深度解析人才供给的需求质量。专业群带头人通过对产业的感知,深度解析产业发展对人才供给的需求规模和专业技术技能跨度,判断人才链的关键环节、岗位迁移方向、专业技术技能知识体量,从而决定专业群组建方式、发展方向和人才供给度。专业群带头人不仅需要了解本校专业群培养的人才区别于同类院校人才培养的人才群像,还需要提升技术技能门槛的含金量,提高本校专业群人才培养的核心竞争力。专业群带头人对人才供给需求的深度解析,建立在精准了解本专业群在产业发展中的定位和作用之上,隐含着对产业人才数量、结构、层次、供给等方面的深思,是对产业人才需求的质性探究,也是提升人才供给竞争力的前置力量。
三是精准设计专业群建设的现实路径。受到专业群组群逻辑与高职院校自身行动逻辑的模糊性和冲突性影响,当前,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大多面临“悬浮化”风险,即专业群的行为逻辑悬浮在学校治理运作体系之外,从管理和运行上难以融入和匹配。有能力化解这一风险的必然是专业群带头人。通过以专业群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群核心专业建设,设计独具特色的专业群组群逻辑和建设路径,以集群化理念整合专业群内资源,以前瞻性视角关注产业发展动态,及时调整专业建设内容,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时,专业群带头人应发挥纽带作用,跨界处理好群内专业关系,明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体系、知识架构等,基于组群逻辑构建群内各专业的衔接机制,逐步实现“点上开花、面上推进、质量提升”的专业群建设成效。
2.兼具校内协同校外融合的资源整合力在职业教育类型特色化发展背景下,专业群的资源涉及社会资源配置的许多方面,囊括了校、政、行、企多方利益相关者的资源配置。专业群带头人在整合各方资源形成专业群整体发展合力方面,需要展现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
一是有效配置校内协同的多平台资源。“校内协同”强调学校内部各单位的关系特征和联系强度的重要性。专业群建设主要涉及群内各专业之间相互协同、专业群内现有资源的分配以及校内多平台资源对专业群整体的有效配置。专业群带头人要整合群内各专业的现有资源,包括教材、课程、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方案、实训资源、教学资源库、一线教师等有形和无形资源。专业群带头人通过评估各类资源,筛选能够促进专业群发展的内部资源,构建专业群内部资源共享机制。专业群带头人还需挖掘学校内部其他部门、平台资源,以专业群建设为契机,争取更多校内资源向专业群倾斜配置。
二是共建共享校外融合的校政行企资源。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需要从外部获取资源才能存活和发展。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决定高职院校需要与行业企业合作以获取外部资源来促进自身发展。“校外融合”强调政府、行业、企业融入专业群建设的深度与广度。这不仅要求专业群内各专业对接政府、行业、企业的各种资源,更要求专业群对接全产业链资源。专业群带头人需要将企业设施设备、一线技术人才、行业专家、行业发展新趋势、新型技术技能等资源吸收到专业群建设中。这些校外资源的获取,要求专业群带头人具备丰富的行业企业实践经历,能够打通专业群相关行业企业资源的获取渠道,以联结外部优质资源助力专业群建设。
三是充分发挥资源结构性整合的整体优势。“结构性整合”强调组织通过内部结构化与外部链条化实现系统性联结的程度。专业群建设要发挥核心专业的资源溢出优势,构建以核心专业为重点,群内各专业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专业群。这需要专业群带头人明确核心专业定位,通过分析产业链和岗位群特征,牢牢把握核心专业优势,优先利用校内外优质资源发展核心专业。此外,要构建内部治理机制,在核心专业资源倾斜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资源合理配置和外部资源的标准适配促进群内其他专业建设,最大化整合内外部资源,催生专业群内各专业之间的聚合效应形成建设合力,推动专业群整体发展。
3.从学科知识到技术知识的创新开发力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除来源于学科知识外,更多地来源于实践操作,且多以职业岗位或技术技能为依据设置专业群知识体系。基于此,高职院校专业群带头人具备技术知识创新开发的能力可从技术知识开发的逻辑起点、内部结构和实现载体三个维度,探索适合于专业群建设的知识体系开发模式,进而重构以技术知识为核心的专业群知识体系。
一是研究探寻技术知识开发的逻辑起点。主要是指以分析职业领域的任务构成为起点,针对工作任务每个环节进行拆解后,寻找相对应的知识技能。首先,工作任务依据不同工作性质大体可分为规则性任务和非规则性任务。规则性任务的知识开发重点在于将工作场所的实践知识转化为教育教学的文本知识,系统开发实际工作场所的显性技术知识,深入开发内隐于实践中的默会技术知识,及时更新产业新知识;非规则性任务知识开发的重点在于以学科建设为逻辑获取技术理论知识,技术理论知识难以从工作实践中形成,需要通过系统的科学研究产生。其次,专业群带头人通过对工作任务的深入理解,结合专业群自身特点,开展工作环节拆分,提炼技术知识的步骤、要点、要素、标准等,并按照学生学习规律进行时间顺序和难易度区分,体现专业群带头人在技术知识开发逻辑起点上的主要作用。
二是系统重构技术知识开发的内部结构。技术知识开发的内部结构可以通过区分所开发知识的类型来进行层级划分。邦格和卡平特将技术知识划分为感知动作技能、技术格言、描述性定律和技术理论知识四个层级[11],感知动作技能大多为默会知识,多从言传身教中进行学习;技术格言指代技术知识,是对技能的概括;描述性定律是通过尝试和观察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普遍化的行为准则;技术理论知识是由大量定律组成的,具备科学理论支撑的技术知识。重构专业群技术知识不仅要考虑各专业内部的知识结构是否合理,更要关注专业群内各专业间的知识联系,这就需要专业群带头人足够了解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技术知识体系,才能够构建专业群内部专业知识相互衔接、外部与产业链相对接的知识体系,进而打造“底层共享、中层融合、高层互选”的专业群课程体系。
三是长效建设技术知识开发的实施载体。获取知识的途径很多,在传统观念中,知识往往以文本形式存在。而技术知识的存在却不同。技术知识因其类型的多样化决定了实施载体的多样化,同时包括工具、设备等工作场所的物体也承载着具有实践价值的知识。因此,技术知识能够以文本记载、实际物体和实践行动等多种载体形式,供人们获取。专业群知识体系所需开发的技术知识主要是操作性技术知识,其主要载体涉及操作者、应用技术、实践行为、使用工具和技术手册等。专业群带头人需要具备从各种载体中创新挖掘不同类型知识点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技术理论知识,从而构建以技术理论知识为核心的专业群知识体系,进而开展技术实践教学。
4.兼具合作发展层级赋权的管理领导力
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要求专业群带头人能够作为一名组织的领导者,带领整个专业群建设团队实现专业群发展目标。一是示范引领教师团队的合作发展。为保障专业群建设真正落地,需要一支专兼合理、能力互补、精技善教的教师团队。作为专业群建设的主力军,在专业群带头人的带领下,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首先,专业群带头人要有能力科学规划教师团队结构。合理设置教师教学团队的年龄、学历和能力结构,根据教师的能力特长和发展意愿制定教学团队建设方案,使其能在各自岗位发挥优势。其次,专业群带头人要能够引领教师教学团队发展。这不仅要求专业群带头人在教学科研、技术研发和社会服务上起到示范引领作用,更要求其能够组织和引导教师团队积极参与专业群建设,强化自身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加强专业群与产业链间的联系,及时捕捉产业发展动态,挖掘行业企业人才需求,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
二是逐步强化组织管理的层级赋权。在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没有在实质上打破传统的管理体系,群内各专业仍然各自为营,专业群带头人在人权、财权、物权上也没有管理实权。专业群带头人需要在高职院校事先构建好的层级化专业群管理体系上发挥必要的管理组织权力,获得和行使在专业群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建设任务分配等专业群具体事务中的话语权。高职院校也需要认同和赋予专业群带头人高于其他专业负责人的地位,让专业群带头人拥有统筹内外部资源、规划专业群建设方向、管理群内各专业的实权,充分发挥专业群带头人的组织管理能力,促成其成为专业群建设的真正规划者和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