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职业院校校企合作育人的实践进路

日期:2022-04-15 阅读量:426

  马克思认为:“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企业追求各自发展的理性行为,双方都应遵循市场经济优胜劣汰规律,立足人才培养目标,着眼企业转型升级发展,主动消解合作中的矛盾分歧,补齐合作育人的短板弱项。

一、职业院校应立足企业转型升级需求,加强合作输出能力建设

  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单方得利的合作都难以持久。经济上的付出和合作产出失衡是制约企业参与校企合作育人的重要原因。如果不能帮助企业建立人才队伍,无法助力企业升级发展,合作院校终将被抛弃。有鉴于此,在企业自觉参与校企合作的市场要素没有形成之前,职业院校通过强化服务企业发展能力建设吸引企业参与合作是务实、有效之举。

  1.提升技术创新服务能力。职业院校应结合国家“破五维”导向,改变传统以职称评定为核心目标的理论研究为解决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技术瓶颈问题的实用研究。征集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并将企业命题列入学校科研课题序列,面向教师发布,组织教师研究,把学校科研落到解决企业实际问题中。组织高层次人才团队入驻企业挂职,以技术研发创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攻克难关。

  2.提升培训企业职工能力。按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2019—2021年)》的要求,着眼行业前沿发展需求,职业院校应成立企业在职职工知识、技能培训“讲师团”,帮助企业职工解决知识、技能更新换代不及时问题。以企业生产经营中的效率提升、质量保障、安全意识提高、工匠精神培育为目标,强化安全环保、节能减排、健康卫生、法律法规、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训体系设计、内容组织和技巧提升。

  3.搭建企业员工成长平台。传统的校企合作培养对象是学生,职业院校应打破常规,利用学校讲台、研究院所、实验室等校内载体,主动为企业员工搭建成长增值的平台。聘任企业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其通过学校教学讲台,梳理岗位知识技能,找到提升自我的学习驱动,督促企业人员主动拓展知识、锤炼技能、思考创新。在指导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吸纳企业人员,组建校企混编研究团队,提升其研究能力。向企业人员开放校内实验室、实训基地,以学校资源的共享共用,为企业研究提供便利。综上,提升合作能力“之匙”在于寻找企业发展中的“饥饿点”,有的放矢地提升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扩大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收益边界,平衡企业支出和收入的关系,打造技术研发、员工培训、资源共享等多种服务产品,改变校企合作中企业单向“透支”的现状。

二、职业院校应强化企业育人资源整合,形成校企合作育人合力

  校企合作实质是将人变好的教育实践活动,企业育人资源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最大变量。因此,必须强化育人资源整合,完善育人体系设计,构建育人载体平台,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育人资源聚合效应,形成育人合力。

  1.设计企业育人资源“进、化、融”体系。校企合作育人,关键是将企业的资本、人才、技术、案例、管理、文化等育人要素融入人才培养过程。设计打通“企业进校园、技术骨干进课堂、生产案例进课程、教师进企业、学生进车间”五进路径,实现“教室工作室化、教学生产流程化、学生学徒化、作业产品化”四化目标,推进“人才、技术、管理、文化、感情”五要素融合,形成企业育人资源的“进、化、融”体系,这是整合校企资源的第一步。

  2.搭建企业育人资源转化“奖、育、赛”平台。企业育人资源需要合适的载体来发挥作用。结合行业企业发展需求、职业院校生源实际和学生心理诉求,着力构建“企业奖学金、企业助学金”两个企业奖助平台,打造“企业专家讲坛、学校教师讲坛、成功校友讲坛”三个学习交流育人平台,设立“职业技能类、创新拓展类、文体才艺类”三个企业冠名能力素质提升竞赛平台。“企业奖学金、企业助学金”体现了企业的认同和关注,可帮助学生树立“上高职,能成才”的信心;三个讲坛搭建了企业职工、学校教师、校友、学生相互交流和展示的平台,可解决学生学习目标、学习路径不清晰的问题,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课堂之外的育人路径;三个企业杯赛有效针对专业对应岗位的能力素质需求和学生普遍存在的短板弱项展开,可实现以赛促学、以赛促练、以赛提升技能,全面促进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提高。

  3.构建校企育人资源融汇的支点。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途径,育人资源终究要通过教材、课程、师资等支点来呈现,通过课堂教授、实习实践、反思创新等育人方式来传递。把行业新技术、新规范、新工艺和企业生产设备、管理规范、实际案例融入学校教材、课程建设;聘请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学校兼职教师,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建校企混编师资团队;在企业建立教师实践基地,每年派遣新教师、高层次人才到合作企业挂职实践,促进校企人才的“双向双融通”;引入企业生产实景,建设校内外学生实习就业基地。总之,职业院校不仅要广泛寻找,积极引入,扩大育人资源总量,更重要的是围绕企业资源增量,设计育人体系,构建平台,寻找育人支点,落地落实企业资源育人功能,从源头解决校企合作育人中“谁来教、教什么、如何教”的问题。

三、合作企业应加强育人体系设计实践,提升企业育人能力成效

  在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如果要发挥企业育人的真实岗位、真实场景、实践操作育人优势,企业首先需要具备相对完整的育人体系、评价标准。

  1.构建育人体系。职业院校和合作企业要系统思维,围绕立德树人育人目标,在企业育人阶段既要突出学生职业技术技能实操上的“硬本领”训练,也要强化职业道德修养上的“软实力”培养。出台《企业育人队伍遴选与激励办法》等制度文件,选拔技术娴熟、品质优秀、善于讲授示范的技术骨干担任企业师傅,实现技术技能、职业规范、职业精神的率先垂范和手口相传。按照企业生产建设流程,遵循由浅入深规律,分部门、分岗位、分模块开展实习实践轮转,深化专业对应岗位的体验认知、生产操作、思考创新。围绕企业的核心技能需求,制定技术技能实践操作的评价、认定标准,开展达标检测,将检测成绩和就业挂钩,得不到企业达标认定,延迟就业时间,直至达标为止。

  2.强化过程管控。系统的育人体系是以严谨细致的育人过程为支撑的。在实习实践育人过程中,企业要及时发现并消解学校的知识、技能、素质培养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围绕“人”的成长增值,在强化实践操作、培养职业规范、树立劳动光荣理念、提升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关注学生成长动态、心理波动,定期召开分析研讨会、座谈交流会,及时了解学生实习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追问“为什么会这样”的根源。以问题为导向开展资源重组、师资配置,并明确责任、调整流程、革新方式、纠偏过程、优化评价,力争做到“人人关心、实时关注、事事跟踪、及时交流、务求实效”。

  3.重构评价体系。传统的职业院校育人评价以方便管理为视角,以“好学、听话、成绩好”为评价蓝本,与企业解决问题和创造价值的用人导向相距甚远。校企合作育人应搭建学生成长资历框架,建立基于学习成长过程的“态度+诚信+能力”校企融通动态评价体系。资历框架全方位记录学生在学校(企业)的学习态度、努力程度、课程成绩、实习表现、技能等级、诚信品质、突出特长。以学生成长资历框架的数据、信息为依托,研判学生成长态度、能力构成、发展方向,以过程评价取代结果评价,以长效评价替代即时评价,打通个体资历框架与就业的直接通道,以此作为聘用与否、岗位分配、职位晋升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