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要素构成及其关系结构

日期:2022-09-13 阅读量:546

一、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要素构成及主要内容

  从内部治理所处系统看,产业学院是学校与企业、行业、政府等多元主体共建共管共享的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的多功能集合体,处于以特定自然人文环境为基础的社会生态系统和公共治理格局之中,国家和区域的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以及区域内公众之间基于需求满足而形成的市场因素,一起构成了这一系统,而产业学院只是这一系统中的特定子系统。通常情况下,这一特定子系统治理就称为内部治理,子系统之外的治理被称为外部治理,两者统筹考虑则称为整体治理。而且,内部治理与外部治理之间仍然存在治理边界,整体治理以外的治理也还有治理边界的存在,只是这种边界已不清晰。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要素,就是维护和支持产业学院治理运行的各种主体、制度,以及文化、经济、政治、社会、市场等条件,并与产业学院的外部治理要素不断交流与互动。

  具体而言,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要素构成至少有三个方面。一是治理主体,即共建共管共享产业学院的各种主体。有研究认为,产业学院是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合作交叉区域内出现的混合组织(也称“中间组织”“接口组织”),是三链融合产生的典型组织载体,超越了大学—产业、产业—教育、科研—教学之间的双链关系,打破高校和产业之间的边界,进而实现知识领域、教育领域和产业领域的有效结合,促进三者间共生共长。而且,三个链条在结成网络状协同创新体系过程中,既保持自身组织独立性,又会在功能上相互渗透、职责上重叠和交叉。可以看出,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主体无疑涉及教育链、创新链和产业链直接合作交叉的各个主体,也即学校、企业、政府及科研院所进入或联结产业学院的组织机构。二是内部共同事物及公共空间,即产业学院中的协同育人、技术协同攻关(科技创新、工艺创新、产品创新等的合作)、人员培训(社会培训)、文化传承创新、产业链延伸和高端化等共同事物,以及各种主体可以一起协商的平台和情景。公共空间是指社会成员可以自由批判、商讨公共事务、参与政治活动,而不受政府或其他力量干预的一种公共交往场所,多元主体的共治只有在某种可以相对自由、相互平等互信的场域中才能实现。正如教育内外部治理的公共空间本质上是一种制度安排,包括制度硬件及其运行(或支持系统,主要是体制、机制)和制度软件及其实施(或规范系统,主要是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过程中赋予多元主体的权限及其表达途径与方式,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公共空间表征为各主体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议事制度、专题议事制度、类似的“民主生活会”、意见征询制度,以及经办部门和机构。三是治理机制,即保证治理顺利进行的一整套制度规范和机构系统,包括前述的行政机制、市场机制、企业机制、联合机制等。产业学院的内部治理机制涵盖了学校治理机制和企业治理机制,甚至政府治理机制、社会治理机制,大体包括激励与约束机制、监督与制衡机制、委托代理机制、职务竞争机制等。实际上,产业学院的内部治理本质上就是三链融合的治理或者四链之间多触点衔接的治理,是代表三个或四个链条的各种主体之间相互交融而成的关系体的治理,而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结构的优化本质上就是产业学院治理要素及其关系结构的变革,即治理制度创新。正如制度创新即演化出一套与特定教育观念相匹配的特定制度安排,成为本科生主动投入学习的支持系统,乃世界一流本科教育生成的核心逻辑之一,产业学院治理的制度创新也将成为产教融合高质量推进的重要逻辑。

二、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结构框架及运行机理

  作为一个经济学概念,治理结构又称“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一种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现代企业内部组织管理制度,主要体现为内部治理结构即整体法人或公司法人的治理。从这一界定出发,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结构框架就是整个产业学院的组织管理制度体系、机构体系、运行机制的总框架,包括三个或四个链条上各主体的协同、产业学院与外部空间的联系。

  首先,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框架体现的是要素的关系结构,也即治理主体的相互关系、内部共同事物及公共空间的相互关系、治理机制的相互关系,以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整体地构成一个错综复杂的结构体。一方面,各个主体之间是平等、协同的关系,但因产业学院以人才培养为核心,这就使学校进入产业学院的部分处于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的主导位置。另一方面,内部共同事物及公共空间决定于不同事物的所属、公共空间的建构目标和所体现的理念。实践中,人才协同培养、技术协同攻关、人员协同培训、文化协同传承创新、产业链协同延伸和高端化的隶属主体或直接受益者各不相同且动态变化,比如技术协同攻关中的直接受益者是企业、社会还是学校,最终会导致内部共同事物的地位差异。同样,公共空间也将如此。再者,治理机制之间表现为一种相互配合且强弱动态变化的关系结构,主要取决于治理主体及其共同事物的状态。研究表明,教育公共治理新格局中的校企合作呈现出多个主体的责任和活动领域相互交集的结构,校企合作能否形成,取决于校企双方活动的交集的存在。从这一意义上讲,产业学院内部治理很大程度上就是有序或交替运行相应机制以促使各种主体的需求及活动形成交集,出现更多属于多元主体的共同事物。相应的,产业学院内部治理体系结构也就是以形成和处理内部共同事物为核心,以各主体的需求表达与调适为主线,以内部公共空间的搭建与认同为平台或纽带,以治理机制中相应制度规范的有序实施为手段,以治理机制中相应组织机构为支撑的关系结构。

  其次,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框架还体现为整个产业学院与利益相关者的联系交往中可能涉及的治理结构。如果将三链融合或四链衔接的学校、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多母体延伸机构(或部门)交织而成的产业学院,看作是一个具有较为清晰边界的新的组织体,那么,产业学院与三链或四链中的直接相关母体必然处于一个治理圈内,需要在内部治理中形成相应的结构框架,以实现整个治理圈内的良治。由此,作为三链融合治理的产业学院内部治理结构框架不仅包括整个治理圈内核的治理,还包括了由内核延伸出来的相应治理机制、治理事物、治理主体。以学校主导的产业学院为例,内部治理框架不仅涉及产业学院的人财物事和权利的配置、调整,而且产业学院与学校及其他直接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合作与分工;不仅包括课堂教学中的人才培养,而且包括如何在顶岗实践、科技协同创新、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中培养人;不仅包括三链或四链融合区域的治理主体,而且包括学校及其相应部门和机构、企业等其他利益相关者及其内部相应组织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