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学生思政教育的实现机制

日期:2022-09-13 阅读量:558

一、“认知内化、功能融入、失范检测”的认同机制

  个体价值观念生成过程主要由两个要素促成,即个体价值观念认知内化过程和个体价值观念实践过程。个体价值观念认知内化过程是知识、情感、意志的统一,个体价值观实践过程是“做”的过程,两者之间表现为“知”与“行”的对立统一。学生对工匠精神认知内化必须具备四个条件:一是教育内容理论说服力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二是教育内容契合学生的需要,情感上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三是教育载体灵活多样,便于学生认知和内化;四是拥有友好的环境,支持知行合一的实践。相对于物质和制度层面,精神层面的接受是个缓慢的过程,既要赋予他们正确的价值认知、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又要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增强对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意识观念;而且要注重对观念意识产生的宏大社会土壤进行功能优化,通过科学灌输、信念引导、利益调节等功能使高职院校学生内化工匠精神,践行工匠精神。

  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具有较强的主观性、随机性、可塑性,在加强引领的同时,构建必要的预防、控制及纠偏机制。因此,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底线意识基础上,通过科学的预测和分析,以多方联动的整体思路浇灌和培育工匠精神,防控大学生职业精神偏颇失范,通过失范检测及时纠偏,及时查缺补漏,及时反馈改正,让工匠精神在高职大学生心里生根发芽。

二、“健全评价、政策支持、社会赋权”的激励机制

  健全社会评价体系,提升工匠精神的社会荣耀感。进入现代大工业时代之后,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传播使得工匠的生产经验总结和传承不再是技术更新的唯一途径,再加之高效的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工匠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造成巨大冲击,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逐渐式微,工匠演变为工厂流水线上的工人,工匠职业没有了手工业时代的“荣光”,直接导致了工匠精神被冷落。随着我国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从“产品数量”转向“产品品质”,“工匠精神”日益被党和政府所倚重,“工匠精神”从“行业话语”转向“政策话语”。这充分说明打造新时代“工匠精神”已经成为实现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型的重要支点。为此,我们应加快优化工匠精神生长的土壤,加快健全社会评价体系,让工匠精神成为全社会共同向往的精神追求与价值指引,提升工匠精神的社会荣耀感,激励学生在追求工匠精神之时实现人生幸福、价值尊严、创新发展,提升他们的专业品质、钻研精神与理想主义情怀。

  在政策支持上增加对工匠人物的激励,增加职业回报,增强工匠群体的社会获得感。在当今依然盛行“文凭本位”社会观念中,“劳力者”与“劳心者”同工不同酬现象仍然普遍存在,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研究结果证明了如下结论,个体收入水平是职业地位与职业声望的最重要影响因素,进而决定了职业的社会价值。对于工匠而言,现实中工资水平、职业保障等方面都处于社会“末端”,作为“劳力者”的工匠没能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和职业声望。就国际比较而言,德国、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优秀工匠与行业专家、学者在收入报酬、职业荣誉感与社会尊重感等方面相差不大。因此,我国亟需深化收入改革,理顺工匠职业薪酬形成机制,提升工匠的职业声望与职业吸引力,强化工匠的社会获得感,以此在社会效能上激励“工匠精神”。

三、“榜样示范、自我教育、自觉提升”的践行机制

  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价值追求与他们的综合素养密不可分。较高的文化素质是现代公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并积极去实现自身权利的前提,高职院校学生能否树立工匠精神,关键是要养成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叶圣陶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不教育”。自我教育是高职学生通过自我的认识和反省,有目的、有计划提高和完善自身价值观的方式。自我教育需要有强烈的主体意识,主体意识能够将学生的思想激活,使其主动将知识中的观念、意识转化为自身的思想和行动。高职院校应为学生提供践行工匠精神机会,成立各种兴趣和社会实践组织,吸引学生加入,既可为学生实践工匠精神创造条件,又能加强榜样示范作用,有利于工匠精神的培育和养成。在实践教学中善于利用大国工匠和身边工匠故事等各种资源开展各种教育实践活动,增加学生践行工匠精神的机会,通过各项活动的蓬勃开展,促进其工匠精神的生成和发展。

四、“氛围营造、精神引领、价值导向”的熏染机制

  工匠精神在学生个体心中的生成既不是外部环境强制的结果,也不是纯粹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在孤立和封闭的状态中的自生自成,而是个体与其外部价值观念环境在实践中交互作用而发展或构建起来的。整个社会大背景是个体价值观念生成的宏观环境。宏观社会环境对个体价值观生成的影响是非常微妙的,一定的价值理想、社会价值取向、社会风尚等诸多因素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个体价值观念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因此,形成尊重工匠的社会环境是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的外部保证。社会是家庭、学校的延伸,价值观念的产生、体验,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导向、熏染和陶冶。工匠精神在学生心中的评价与确立,离不开社会环境的激励和检验。要加强对工匠精神的社会宣传,形成尊重劳动、尊重工匠的社会氛围。特别要重视网络媒体的教育引导作用,弘扬工匠精神等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价值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占领网络思想阵地。因此,一方面,要净化社会风气,以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熏陶和感染学生;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导引,正确处理社会环境中积极和消极因素,确保社会价值观导向作用的优化,避免社会“负能量”的影响,引导他们走向正确健康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