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技能型社会视域下职业教育工匠精神培育的推进路径

日期:2022-06-22 阅读量:456

一、以1+X证书为契机,改革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更新现代工匠成长理念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领域所培养的人才社会适应性较差,与社会需求存在较为明显的脱节,造成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供需结构失衡。究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理念依然没有脱离普通教育“重课程教学、轻实践能力”的窠臼。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教育部于2019年上半年面向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了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旨在推动学历证书“1”与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X”之间的书证融通,以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最终归宿,强调在专业素养培育过程中更加注重技能培养和技术培训,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素养,增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和本领。在这个意义上讲,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工匠精神培育是相辅相成的,具有内在逻辑一致性。首先,职业院校应面向“技能社会”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在职业教育大改革大发展背景下深化对“培养什么人”的思考,更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和现代工匠成长理念,将职业教育视作烙印工匠精神的基本阵地,明确将工匠精神纳入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及规格要求,融入考核学生在知识、能力等方面的综合素质水准及要求之中,围绕1+X证书制度体系优化现有的人才培养评价标准体系及评价机制,把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贯通于人才培养的全要素、全过程。其次,职业院校应瞄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深化“技教相融、德技相融”的培养,将工匠精神培养与职业技能培养培训有机对接并深度耦合,将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新规范等纳入教学标准并融入教学场景,将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打造成新时代工匠精神传承发展的过程、能够创造高效劳动价值的“现代工匠型”人才成长过程,在实现基于1+X证书的“一专多能”培养的同时造就富有现代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二、以“三教”改革为主线,优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创新工匠精神培育路径

  培养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已成为支撑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重要保障,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为了充分适应新时代经济形态发展的内在需求,职业教育领域应立足于所肩负的培养大国工匠之历史重任,在“三教”改革中全面有效融入工匠精神培育要素,并将之作为育人工作的牵引,着力打造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首先,职业院校应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三教”改革作为变革教育教学制度体系的突破口,将现代工匠精神的价值主张、内涵特质和培养元素有机融入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培养的每一个环节,重构教学组织场域,面向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获取、职业信念锻造、职业素养提升、职业道德养成等,不断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之作为破解职业教育发展难题、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途径。其次,职业院校应深刻把握新时代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变迁规律,主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专业建设布局和课程体系设置入手,基于内外兼修的培养理念,破解工匠精神融入专业人才培养的现实困境,全面深化专业教学改革、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优化课程体系、推进课堂内外的教学模式改革,潜移默化地涵养学生的现代工匠精神,培养能够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个性化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最后,职业院校要深刻理解教师职业与工匠精神的密切联系,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以“崇德”和“尚技”为内核的工匠精神涵养职业教育教师的优良师德师风,着力推进教师队伍形成兼具“专家”和“工匠”的复合特质;另一方面要将工匠精神嵌入教师队伍建设的制度体系、目标体系及培养培训过程,并着力推动各类教师深度参与学生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过程。

三、以产教融合为路径,打造校企合作的命运共同体,夯实工匠精神养成载体

  工匠精神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元素和内容,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职业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力。有鉴于现代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必然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途径,而重视工匠精神的养成也是其本质要求和内在属性。事实上,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直接影响着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水平,强化工匠精神培育又会反过来推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的发展,二者之间具有显性的内在关联性和耦合性。首先,职业院校要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培育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院校、行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协同参与。在遵循产教融合从发展理念、办学实践走向制度安排的过程中,要搭建有力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切实形成多方协同推进的体制机制,尤其要将职业院校的培养过程与产业或行业的积极配合有效耦合起来,既为学生提供现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现实载体和职业发展场景,也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和强调,为即将步入社会的技术技能人才更好地适配特定产业或行业的工匠精神,更好地提升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能力。其次,职业院校要认识到,和行业企业形成命运共同体是职业教育的内在本质规定,也是在现代集中化校园教育模式下培育工匠精神的基本着力点和重要载体。要基于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内在诉求和培育目标,通过与企业深度合作结成命运共同体,在有效的利益共同体、办学共同体、实践共同体等基础上,共同构成培养富有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的主体结构,建构工匠精神培育的协同互动机制并增强多方之间的内生动力,让更多的技术专家、优秀工匠参与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中来,通过大力推进现代学徒制和工作场景训练,有效继承、弘扬和发展工匠精神。

四、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深化多元价值理性融合互嵌,厚植工匠精神发展基因

  工匠精神说到底是一种特有的价值体系和人文范式,凸显了劳动者对生命意义和劳动价值的深度关切,从这一点上看,工匠精神与立德树人所强调的目标是一致的。在工匠精神人文本质下同时具有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但因受到技术飞速进步及经济高速发展的影响,“技术理性以压倒性的趋势将价值理性逼进了狭窄的胡同”,为 了有效破解这一现实问题,应将工匠精神全面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并创新教学实践。首先,职业院校应确立工匠精神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的核心地位,将其作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精神标杆。要紧紧把握“课程思政”的本质和内核,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共进,将彰显时代内涵的工匠精神融入职业教育思政课程、专业课程、通识课程、实践课程所构成的完整课程体系,实现潜移默化的灌输与渗透,让学生将工匠精神与职业精神、职业素养一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厚植工匠精神基因。其次,职业院校应深化工匠精神多元价值诉求在人才培养中的融合互嵌,不仅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性和职业性以提高其改造社会的能力,还要分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助其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体系,尤其要基于技术理性和价值理性重设课程内容,强化理论与实践的深度结合、深化教学内容与技术发展的深度融合,探寻工匠精神培育的有效方法,弥补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中的短板,引导学生从实践体验中感知并体悟工匠精神,在工作场景中锤炼工匠精神。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新时代需要大量以“思”为生的新型工匠,从过去靠技术从事生产活动演变为主要依靠思维,职业教育应围绕注重培育学生的多元认知精神和前瞻性分析视野来重构现代工匠精神。

五、以制度建设为关键,完善新时代的顶层设计引领,营造现代工匠生长环境

  造成我国工匠精神式微的原因之一便是职业声望的降低,这是我国职业价值导向体系失衡所造成的不良后果,也与劳动者的劳动价值回报体系因现代机器化大生产对传统手工技能的解构而被打破有着密切关系,这既是市场作用的结果,也是制度选择的结果。首先,要将现代工匠精神纳入国家核心价值观系统,推动工匠文化的挖掘、融合、普及与传播,凝聚“技能宝贵”的社会共识,形成“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营造建设“技能社会”的良好氛围,让工匠精神培育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技术演化相合拍,成为劳动者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均要自觉遵循的价值准则。其次,在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站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础上,面向新时代对劳动价值的内在需求,构建合理的职业回报体系和不同职业间的价值沟通机制,让“劳心者”和“劳力者”都能凭借出色的工作质量获得较高的社会声望与地位,让优秀工匠拥有较高的收入报酬、职业荣誉感和社会获得感,不断提升工匠的职业声望和职业吸引力。最后,要通过建立纵向贯通、横向衔接的国家资历框架,实现职业教育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融通互认,消除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之间的体制性障碍,建立科学合理的工匠职业发展与上升通道,同时还要完善技术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设计多元评价方式和激励手段,激发工匠人才的能动性和创造力。在此基础上,职业院校要以工匠精神的培育作为高素质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切入点和制高点,着力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行为文化等不同维度深化基于现代工匠精神的校园文化建设,提高自身文化软实力,让其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内生动力和无形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