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全面施工与未来展望——全面启动实施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综述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发布日期:2021-07-12
摘要: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项目)承接情况的通知》,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进入“全面施工期”。从整体推进角度和十大重点任务角度,分析了地方、职业院校承接情况,任务(项目)布点情况、拟投入经费情况,表明启动实施《行动计划》充分调动了职教战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省级层面比学赶超的态势初步显现。在后续推进《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需聚焦四个方面:一是提高思想认识,目标任务落地方向更加明确;二是凝聚更大共识,协调推进机制更加完善有力;三是建立精品标识,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明显;四是树立收官意识,监督考核机制更加健全。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任务(项目)承接情况的通知》,公布了32个省份(含兵团)(以下统称各地)任务(项目)承接情况。各地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职业教育的历史方位,注重谋划、加强统筹,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以重点任务(项目)为抓手,引导职业院校积极承接,聚焦内涵提升,注重改革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有机统一,落实新部署、领航新征程、擘画新蓝图,全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一、统筹谋划落实新部署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全面施工,恰逢国家“十四五”开局之年,各地将任务(项目)承接与“十四五”规划同部署、共落实,创新举措推动各项任务(项目)落地实施。
(一)整体规划,系统推动
《行动计划》系统设计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举措,为推动职业教育从“怎么看”转向“干什么”“怎么干”指明具体途径和方式,标志着我国职业教育迈入全面深化改革、内涵建设、以质图强的新阶段。各地以实施《行动计划》为契机,乘势而上,积极发挥基层首创精神,期待通过任务(项目)建设夯实基础、补齐短板,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把《行动计划》确定的“施工图”变成“样板间”。
一是以职教高地省份为样本试点突破。山东、江西、甘肃、江苏等高地省份用好部省政策任务清单,积极推进各项改革举措落地见效,为落实《行动计划》提供先行先试的区域样本。山东发布任务(项目)承接通知,要求各地各职业院校将《行动计划》与职教高地建设任务、一市(校)一案以及“十四五”事业发展相衔接。江西召开专门会议,要求把落实高地建设任务与提质培优计划统筹起来。湖南召开“提质培优,打造职业教育发展高地”主题研讨会,聚焦《行动计划》目标,引领职业院校形成“一校一品”发展格局,全力打造职业教育现代化“湖南方案”。
二是以“双高计划”为引领示范带动。河南召开“双高工程”启动会,部署提质培优任务,提出以双高建设引领带动河南省进入提质培优快车道。浙江召开“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背景下浙江省高职教育率先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发布《浙江省深化产教融合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提出以高水平高职院校为示范,推动提质培优行动落地实施。四川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工作会,以整体推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为主线,深入推进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
三是与学校“十四五”事业发展融合协调。各职业院校纷纷召开《行动计划》承接工作专题会,把重点任务(项目)承接作为研制“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的主要着眼点,协同设计学校高质量发展的“路线图”和“项目表”,如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立足“主动承担”“主线聚焦”“主体创新”基本站位,谋划制订提质培优实施方案;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要求《行动计划》申报承接与“十四五规划”、日常工作、优质校建设等相结合,合理做好项目规划;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要求学校申报承接的任务(项目)全面落实到“十四五”规划发展中。
(二)多方联动,聚力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鼓励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健全成本分担机制,落实举办者的投入责任,拓宽经费来源渠道。据统计,《行动计划》预计投入经费总计3 074.53亿元,包括学校自筹资金、行业企业投入、举办方投入、地市县投入、省财政投入等五个部分,形成了政府统筹引导、地方主导、学校和行业企业主体、社会多方参与的联动投入机制。
一是力争省级财政积极支持。以项目建设撬动省级财政投入是落实地方举办职业教育主体责任的重要方式。数据显示,各地省级财政拟投入415.40亿元,占全国预计总投入经费的13.51%,其中,拟投入超过10亿元的省份有15个,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山东、辽宁、河南、四川、陕西,覆盖东中西三个区域(图1)。从区域分布上看,东部省份省级财政投入192.95亿元,中部省份投入91.96亿元,西部省份投入130.49亿元,分别占省级财政总投入的46.45%、22.14%、31.41%。从承接项目上看,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优质中职学校,省域高水平高职专业群、优质中职专业,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和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等项目省级投入最多(图2),表明各地普遍重视职业院校整体办学水平提升,尤其重视内涵建设。
二是鼓励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行业企业参与是激活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动力。数据显示,行业企业拟投入总计281.63亿元,占全国预计总投入经费的9.16%。行业企业投入超过10亿元的分别有山东、江苏、河南、四川、湖南、浙江、湖北、河北、贵州等9省份,西藏无行业企业投入(图3)。行业企业投入占本省总投入比重超过10%的分别有河南(14.95%)、江苏(13.93%)、山东(13.65%)、黑龙江(12.50%)、湖南(12.25%)、云南(12.23%)、贵州(11.70%)、河北(10.06%)。41个可由学校承接的任务(项目)点均有行业企业投入,其中,建设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55.66亿元)、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54.05亿元)、省域高水平专业群(30.07亿元)投入最多。数据表明,行业企业已成为职业教育办学的一支重要力量,职业教育正在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
三是引导学校加大资源整合力度。职业院校是打通落实《行动计划》“最后一公里”的最重要主体力量。据统计,全国共有4562家职业院校和有关单位承接了《行动计划》任务(项目),其中,中职学校3116所、高职专科学校1315所、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22所。学校自筹经费总计1198.49亿元,占全国预计总投入经费的比重最高,为38.98%。学校自筹经费超过10亿元的省份有23个,其中,江苏(119.08亿元)、湖北(104.99亿元)、安徽(101.65亿元)、山东(100.08亿元)超过100亿元。41个可由学校承接的任务(项目)点均有学校自筹经费,有19个任务(项目)点超过10亿元,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402.68亿元)、省域高水平专业群(151.47亿元)、信息化标杆学校(86.6亿元)自筹经费排名前三。可见,省级统筹保障、院校自主承接的机制激发了职业院校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盘活了学校各类资源,为“十四五”时期职业院校内涵建设提供扎实基础保障。
(三)分类推进,梯次传导
各地以重点任务(项目)为航标,对各任务(项目)、各职业院校分类统筹,层层传导压力,蓄积发展动能、集成特色优势有效调动了职业院校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一是各地竞相承接,省际比学赶超态势初步显现。总体来看,各地承接情况呈现任务(项目)全、数量多的特点。有12个省份承接了全部的45项任务,占比37.5%;有7个省份承接了44项,占比21.9%。《行动计划》设计的改革任务以定性为主,定性定量结合,定性任务突出改革指导性方向性,定量项目突出改革成果的可测量性。据统计,全国各地职业院校承接任务(项目)总布点128042个,布点数超过5000个的省份有10个,其中河南(11578个)、山东(10424个)、江苏(8330个)、湖南(6202个)、辽宁(6131个)布点数体量最大(图4)。从区域分布上看,东部省份布点48710个,中部省份布点35177个,西部省份布点44155个,分别占总布点数的38.04%、27.48%、34.48%。
二是项目承接各有侧重,发展趋势整体良好。任务(项目)是推进《行动计划》落实的直接载体,承接倍率、经费投入、平均经费投入是反映承接情况的三个重要指标。首先,承接倍率是任务(项目)的实际承接布点数与计划布点数之间的比值,反映各地对某一任务(项目)的重视程度和承接积极性。承接倍率超过4的项目点有11个,最高的分别是德育特色案例(28.6)、名班主任工作室(23.18)、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18.57)。其次,单个任务(项目)点的经费投入,能反映职教战线对重点改革任务(项目)的整体关注程度。58个任务(项目)点中有50%预计总经费投入超过10亿元,其中,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714.44亿元)、优质中职学校(400.32亿元)、中职学校教学条件基本达标(340.96亿元)、省域高水平专业群(301.46亿元)、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48.74亿元)等投入最多。再次,单个任务(项目)点的平均经费投入能反映出各地各职业院校在某个改革任务(项目)建设中的资源积聚程度。27个定量项目点中,有13个平均经费投入超过100万元,其中,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8941.74万元)、优质中职学校(2706.68万元)、信息化标杆学校(1203.72万元)、省域高水平专业群(1112.82万元)、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882.05万元)排名前五。
(四)创新治理,确保实效
按照进一步落实“放管服”的要求,《行动计划》创新治理方式,既突出国家层面的发展要求,又体现省级和院校层面的改革任务,既突出过程质量又强调结果成效,明晰了央地分权治理的路径和项目管理机制。《行动计划》构建了“教育部宏观管理、省级统筹保障、学校自主实施”的推进机制,开发建设了“国家—地方—院校”三级管理平台,建立了年度执行绩效采集机制、总结报告发布机制和宣传机制。同时,注重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国务院将《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列入国务院大督查范围,各地将《行动计划》执行情况列入省政府督查范围,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督察对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各地建设成效将作为国家新一轮职业教育重大改革试点项目遴选的重要依据,初步形成中央统筹、地方主体、多中心治理的央地分权治理模式。河北部署《行动计划》强调坚持管理统筹原则,明确将省级各重点建设项目与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统筹管理并给出项目对应表,实施“年度考核、中期调整、终点确认”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各项任务(项目)取得扎实成效。湖南明确提出将《行动计划》执行情况作为各级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重要内容,作为职业院校办学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作为职业教育重点项目遴选立项、财政奖补资金分配的重要依据。
二、重点任务领航新征程
《行动计划》围绕落实职教20条规划10个方面、27条举措、56个任务(项目),聚焦体系构建、体制机制改革、内涵建设等关键领域,设计一批质量工程项目,各项改革任务(项目)内容、程度、目标清晰,利于改革操作和成果检验,也利于以点带面、整体提升。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职业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各地在《行动计划》指导下,注重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融为一体,创新职业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数据显示,“‘三全育人’典型学校”总布点1791个,承接倍率为8.96,有15个省份超过20%的职业院校承接“三全育人”典型学校建设,其中江苏(55.72%)有超过一半职业院校承接;20个省份有省级财政投入,宁夏平均投入最多(86.15万元)。“名班主任工作室”总布点2318个,承接倍率为23.18;19个省份有省级财政投入,福建平均投入最多(166.67万元/个)。“德育特色案例”总布点2860个,承接倍率为28.6;14个省份有省级财政投入,福建平均投入最多(166.67万元)。“德育骨干管理人员、思政课专任教师”总布点28085个,“思政课教师研究基地”总布点951个,“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团队”总布点2093个,三个项目点承接倍率均在2以上,院校均表现出较大承接积极性。“思想政治课示范课堂”总布点7648个,承接倍率为0.76,是唯一一个承接倍率低于1的项目点。“课程思政教育案例”总布点12695个,承接倍率为1.27,布点数与计划数基本一致。
(二)推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行动计划》提出强化中职教育的基础性地位,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推动构建纵向贯通的学校职业教育体系,逐步实现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一是中职基础性地位进一步夯实。32个省份均承接了“中职学校办学条件基本达标”任务,预计投入340.96亿元,位列所有任务(项目)点经费投入第3位。由于多数中职管理事权、财权在地市一级,地市县投入占比较大。数据显示,29个省份有地市县投入,占本任务总经费投入的73.14%,表明中职基础能力提升已经加速进入各地议事日程。32个省份均承接了“优质中职学校”建设,布点1479个,承接倍率为1.48,有11个省份有超过20%的中职学校承接,江苏(66.48%)有超过六成的中职学校承接建设;该项目点预计投入经费400.32亿元,位列所有任务(项目)点经费投入第2位,其中,28个省份有地市县投入,占“优质中职学校”总经费投入的64.12%。32个省份均承接了“优质中职学校专业”建设,布点4258个,承接倍率为1.42,预计投入经费103.41亿元,地市县投入与省级财政投入大体相当,分别为34.05亿元、36.09亿元。2020年10月,河北省印发《河北省教育厅等九部门关于实施中等职业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的意见》,率先在全国实施中职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旨在补齐中等职业教育基本办学条件短板、整体提升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
二是专科高职主体地位更加稳固。32个省份承接了“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布点799个,承接倍率为2.66;有21个省份超过50%的高职学校承接建设,西部地区占9个,其中,兵团(83.33%)超过八成,青海(75%)、甘肃(75%)超过七成的高职学校承接,表明西部省份迫切希望通过支持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建设整体提升西部地区高职教育水平。该项目点预计投入经费714.45亿元,是投入最多的任务(项目)点,其中省级财政投入94.19亿元,占比13.18%,上海、安徽、海南无省级财政投入。32个省份承接了“省域高水平专业群”,布点2709个,承接倍率为4.52,该项目点预计投入经费301.4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投入55.32亿元,占比18.35%,上海、安徽、海南、甘肃无省级财政投入。
三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稳步推进。目前,通过学校试点、独立学院转设等方式,教育部批准设置了27所本科层次职业学校。数据显示,32个省份承接了“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预计总投入28550万元,投入较多的是江苏(20000万元)、河南(3000万元)、辽宁(2500万元)。2021年1月22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设置条件与要求、设置程序、指导与监督等细则,为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系统加强专业建设、科学有效引导预期、保证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行稳致远做了基础性工作。2021年1月27日,教育部印发《本科层次职业学校设置标准(试行)》,逐渐完善了本科职业教育的基本制度建设,为推进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提供了根本遵循。
(三)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
《行动计划》积极推动服务全民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制度建设,推动育训结合,为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服务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建设,拓宽了职业教育的服务域。
30个省份拟投入2510万元支持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2020年3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做好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相关工作的通知》,明确了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的实施流程及实施要求,《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工作规程(试行)》《关于开展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学习成果转换工作的公告》等系列文件为有序开展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所体现的学习成果认定、积累和转换提供了路径方法和运行保障。北京市出台《关于开展北京市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构建北京市学分银行服务体系并明确了第一批试点院校。宁夏召开学分银行高职扩招联盟会议,探索宁夏高职扩招联盟学习成果互认运行机制,提升宁夏高职扩招教育教学质量。
32个省份拟投入80.68亿元支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任务建设。目前教育部分四批遴选了300个培训评价组织、447个X证书,100多万人参加培训。31个省份承接“示范性职工培训基地”建设,布点2138个,承接倍率为4.28,预计总投入55.67亿元。各地面向在校生和全体社会成员广泛开展职业培训,山西提出落实职业院校实施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总体思路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培训,使更多劳动者实现技能就业、技能增收、技能成才。上海出台《关于开展本市职业院校育训结合激励计划的指导意见》,发挥收入分配的导向激励功能,完善分配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32个省份均承接了“示范性继续基地”“优质继续教育网络课程”“社区教育示范基地和老年大学示范校”建设,分别布点1357个、6248个、1409个,预计总投入45.34亿元,将对强化职业院校的继续教育功能有重要助推作用。据统计,目前已确定国家级社区教育实验区129个、示范区120个,已建成28所省级老年开放大学。
(四)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各地积极出台政策,部署推进产教融合。如北京计划三年分批次建设100个左右工程师学院和技术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每个项目采取财政与企业按4∶1配套投入的方式予以支持。浙江提出到2025年,培育10个产教融合联盟、100个产教深度融合的实习实训基地、300家产教融合型企业。福建出台《关于深化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提出到2022年遴选50个省级示范性产业学院。河南印发《河南省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发展行动计划》,对开展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产教融合型标杆行业,产教融合型企业、院校等进行了系统部署。
26个省份拟投入589万元支持“建立产业人才数据平台,研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对接谱系图”,31个省份拟投入3900万元支持“实施国家级职成教示范县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32个省份承接“示范性教师企业实践流动站”建设,布点3102个,承接倍率为3.10,预计经费投入20.21亿元。2019年9月,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公布了首批102家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名单,发挥企业在职教师资队伍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设一支新时代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2020年4月,教育部召开2020年全国职业教育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工作推进视频会,要求“推动教师定期到企业实践常态化、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打通政企校三方沟通联系和协同工作通道,出台相关政策和项目,搭建教师企业实践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政企校协同工作的有效机制”。
32个省份承接“示范性职教集团(联盟)”建设,布点1305个,承接倍率为2.61,预计经费投入38.21亿元。目前,国家层面已确定并公布第一批150家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联盟)培育单位名单,后期还将开展第二批培育单位遴选。30个省份承接“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建设,布点2820个,承接倍率为9.4,预计经费投入248.74亿元。29个省份拟投入330万元开展“建立健全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政策”任务建设。
(五)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
《行动计划》以健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为出发点,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引导不同阶段教育合理分流、协调发展,为学生接受高职教育提供多种入学方式。各地积极探索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一是健全高职分类考试招生制度,目前分类考试招生已成为高职学校招生主渠道。二是完善高职教育招生计划分配和考试招生办法,规范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形式,为学生接受高等职业教育探索多种入学方式。三是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合理分流,实现职普协调发展。数据显示,32个省份承接“健全省级统筹的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建设,仅吉林、河南、海南、陕西、宁夏有省级财政经费投入,总投入17780万元。江苏苏锡常都市圈在统一教学标准的基础上,实施中等职业学校统考统招,建立中职学校统一招生平台,实行统一考试标准、统一考试方式、统一招生录取。山东统筹建立“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职教高考制度,职教高考本科录取比例由6∶1提升至4∶1,中职学生升学深造比例超过70%。
(六)实施职业教育治理能力提升行动
《行动计划》以修订和落实《职业教育法》为契机,把制度标准建设作为促进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抓手,深化办学质量督导评价机制改革,提升职业院校管理队伍专业化水平,落实和扩大职业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一是健全职业教育标准体系。根据国家标准构建省、校两级职业教育标准体系,完善各类标准的动态更新和执行情况检查机制。据统计,十三五期间,国家层面构建了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五位一体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修(制)订并发布347个高职和230个中职专业教学标准、51个职业院校专业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136个专业类顶岗实习标准。湖南实施湖湘特色职业教育标准开发工程,提出到2022年所有专业全部完成人才培养方案、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专业技能考核标准制订及公开工作,与湖南特色产业、新技术、新标准同步对接。
二是完善办学质量监管评价机制。32个省份拟投入1750万元加强内部治理建设。充分发挥学校质量保证主体作用,用好诊改制度,通过自主诊改,不断提升内部治理能力。目前已经有三批32所职业院校通过国家级诊改复核。陕西三所高职院校率先通过了国家级诊改复核,实现了职业院校省级诊改复核全覆盖。巩固国家、省、学校三级质量年报发布机制,首次发布通知要求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学校编制和发布年度质量报告,统筹推进中职、专科高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年报编制发布。制定职业学校办学质量考核办法,构建国家、省、校三级职业教育监督体系。山东省印发高等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年度考核方案(试行),明确了考核内容与方法、考核程序、结果运用。
三是打造高素质专业化管理队伍。32个省份计划投入4712万元开展覆盖全部职业学校管理干部的各级各类培训。目前,国家层面已经遴选5个教育部首批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基地和24个培育基地,已面向国家“双高计划”院校书记校长、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有关负责同志举办三期治理能力提升专题研讨班。
(七)实施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攻坚行动
《行动计划》以提升教师“双师”素质、提高教材科学性先进性为基础,提升专业和课程教学效果,系统推进职业教育“三教”改革,整体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一是教师方面,各地普遍重视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升,预计投入1.33亿元、33.91亿元、12.11亿元、16.08亿元分别支持“实施新一周期‘全国职业院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校企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和教师企业实践基地建设”“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国家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二是教材方面,31个省份承接“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的职业教育规划教材”建设,布点12468个,承接倍率为1.25,预计投入133031.96万元。31个省份拟投入199万元支持开展省级教材比例抽查。据统计,国家层面了遴选了约4000种“十三五”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目前正在组织申报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全国优秀教材(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类)。三是教法方面,32个省份拟投入3.44亿元建立完善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公开制度。31个省份承接“‘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布点5235个,承接倍率为5.24,预计投入74072.66万元。各地以教学能力比赛为引领,推动各职业院校改革创新教学模式,国家、省、校三级教学能力比赛机制更加完善。2020年职业院校教学能力大赛,带动了5290所中高职院校的21.9万名教师参与校级比赛;创新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教学模式,扎实推动职业教育改革政策落地实施,深入推进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
(八)实施职业教育信息化2.0建设行动
《行动计划》系统构建“互联网+职业教育”支撑服务体系,推动信息技术在教学、管理、学习、评价等方面的应用,创新教育组织形式和管理模式,运用大数据提升职业院校治理能力。32个省份均承接了信息化相关的项目,其中,“职业教育信息化标杆学校”布点1336个,承接倍率为4.45,预计投入160.82亿元;“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布点1857个,承接倍率为18.57,预计投入106.43亿元;“职业教育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布点12899个,承接倍率为2.58,预计投入26.37亿元。
各地积极推动落实《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规范》,统筹建设集智能教学、管理与服务一体化的平台,着手研制各院校数据建设指南,系统设计开发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自2015—2020年,共有346所职业院校通过“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实验校项目”建设成为全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示范校。各地纷纷制定推进信息化2.0行动的实施方案,上海提出“网络思政与网络诚信”推进工程,加强网络党建平台建设,形成融合教育培训、管理服务、监督检查为一体的思想阵地。江苏提出开展教育大资源服务普及行动,促进教育治理数字化转型,将智慧教育创新发展应用到网络扶智工程攻坚,全面促进教学效率和师生信息化素养提升。
(九)实施职业教育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
《行动计划》聚焦扩大职业教育对外开放,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为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产能合作提供支持,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天津充分发挥区位、港口、产业、科教特别是职业教育方面的优势,在泰国、印度、英国、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柬埔寨、葡萄牙和吉布提等建设了17个“鲁班工坊”,加强“鲁班工坊”建设标准规范、运行模式、教学质量评价等的系统研究,为职业院校助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经济发展积累实践经验。山东推进多元化国际合作办学平台、专业(群)国际化、境外“鲁班工坊”和培训机构建设,各院校积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院校和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推动专业评估认证和“专升本”“专升硕”人才贯通培养合作项目。根据“2020中国—东盟职业教育发展论坛”数据,近年来,广西近20所职业院校协同中国企业与东盟国家职业院校合作办学,累计为东盟国家培训经济、医药、艺术、行政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超过1万人。
(十)实施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行动
《行动计划》强调,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总体框架下,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支持有基础、有意愿的地方先行先试,引导中心城市、发达地区率先发展,支持中小城市和中部地区特色发展,扶持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整体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聚焦重点、破解难点、疏通堵点问题,夯实地方主体责任,倒逼职业教育改革,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整省试点侧重区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和体制机制改革;城市试点侧重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均以教育部与省级人民政府名义推进。目前,山东、甘肃、江西、江苏苏锡常都市圈已启动试点建设。山东致力于整体改革,创新突破;甘肃致力于强化技能,打造“技能甘肃”;江西致力于提质扩容,增强实力;苏锡常都市圈致力于突出制度创新、模式创新。各高地充分发挥基层首创精神,引领带动区域职业院校将提质培优做实做强做出特色。启动以来,山东建立了12项制度机制,出台20个改革文件,启动实施495个项目,逐市、逐县、逐校制订实施方案,形成改革的强大合力。在“2020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全国启动仪式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改革试点赛开幕式”上,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一年来,山东职教高地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山东模式’基本定型,一些成功做法已经向全国推广”。
三、全面推进擘画新蓝图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重点要求,职业教育要把改革发展的中心转移到提高质量、增强适应性上来。下一阶段,《行动计划》需继续从“下好一盘大棋”出发,围绕发展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类型特色突出的职业教育,遵循全面落实与局部突破,中央统筹与地方主责结合的工作思路,既呈现地方政府规划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考量,又体现职业院校着力扬优势、提质量的决心。做好推进落实大文章,要在促进教育公平、缩小发展差距方面“补短板”,更要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方面“做加法”,更好实现教育供给侧与需求侧总体平衡,更好回应人民群众对更高质量职业教育的热切期待。
(一)提高思想认识,目标任务落地方向更加明确
首先,要把推进实施《行动计划》与落实职教20条紧密结合。职教20条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顶层设计和施工蓝图,把奋力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决策部署细化成为若干具体行动。职业教育进入改革深水区,一方面,“双高计划”、1+X证书制度试点等国家层面的主体工程,社会广泛关注、进展迅速;另一方面,“立德树人”“三教”改革等需要地方、学校投身实践的内部装修工程,有些还未破题,有些工期不明。《行动计划》是对职教20条各项改革任务的再分解、再部署,绘制了未来三年职业教育质量革命的“作战图”,是进一步推进改革的重要抓手,是推进职业教育整体提质培优的重要载体。
其次,要完整把握《行动计划》的核心要义。要把握好“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四个关键词。具体而言,就是要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三教”改革、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治理能力提升等重点难点进行攻坚,提高职业教育内涵质量,通过建设一批高水平的职业学校、专业、实训基地、教学团队,打造职业教育品牌。同时,通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职业教育观,增加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成才价值,推动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力资源支撑和技术技能积累,发挥职业教育在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教育体系中的独特功能和价值。
再次,要准确理解《行动计划》推进的基本路径。《行动计划》对实施期的改革任务定性、定量,对国家部门、地方、学校具体分工,通过自主承接、任务驱动、契约管理,确保政策信号不减、能量不降,激发地方和学校改革活力。《行动计划》要求将各项任务的落地实施与“十四五”时期职业教育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强化部门联动,加强统筹指导和系统保障,完善监督考核体系,营造良好环境。各地各院校需拿出更大勇气、更多举措破除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聚焦发展目标,在精准谋划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将承接的任务(项目)逐项落细落实,向改革的“最后一公里”要效益。
(二)凝聚更大共识,协同推进机制更加完善有力
《行动计划》点多、面广、战线长,每项改革任务都不是孤立的,都会牵扯到许多相关环节,需要不同主体系统谋划、协调推进。这就需要凝聚国家有关部门、各地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的广泛共识,形成联动落实节奏。
一是协调好部门之间的推进关系。教育部统筹协调好《行动计划》实施工作,以56项重点任务(项目)为抓手,持续完善任务(项目)管理平台,做好监督评价。国务院职业教育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持续推进《行动计划》实施工作的指导,保持经常性沟通,在职责分工范围内落实相应任务,及时调度、总结行动计划执行情况,确保任务(项目)落实到位。
二是落实好地方的主体责任。各地应结合本地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以及院校办学基础、办学定位及投入保障能力,主动统筹部署院校承接的任务(项目)、制订实施方案、落实支持经费、加大制度供给、搭建工作平台,及时做好经验总结和推介宣传。重点在补齐短板和整体提升上发力,全面改善中职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打造一批优质中职学校和省域高水平高职学校,在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更多基层首创。
三是发挥好职业院校的关键作用。职业院校应树立“升维思考、降维落实”的意识,把工作重心放到对标对表、制定落实细则上。优化资源配置,盘活既有资源,整合更多优质资源支持任务(项目)落地。加速从规模扩张向强化内涵转型,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对高职院校而言,还可借鉴沿用《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实施过程中的好做法,及时总结提炼,固化经验,形成长效推进机制。
四是完善好行业企业的参与机制。各地需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整体性系统性政策供给,抓紧出台本地产教融合实施方案,完善行业企业投入与利益协调机制,健全地方、院校、行业企业协调沟通合作机制,搭建更多合作平台,丰富实践载体、强化激励保障,促进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学校社会各负其责、协同共进的发展格局。
(三)建立精品标识,示范引领作用更加明显
《行动计划》需通过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更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首先,树立一批职教旗舰。以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完善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体系为抓手,引导地方、行业企业、主办方持续加大职业教育投入,集中打造一批示范作用明显、特色亮点鲜明的职业教育高地,和一批高水平职业院校和专业(群)。其次,打造一批职教品牌。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教”改革攻坚行动、信息化2.0建设行动和服务国际产能合作行动为抓手,在“思政教育”“三教”改革等方面形成职业教育的范式,在专业、教师、教材、国际化等方面深化品牌内涵,总结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模式体系。再次,研制一批建设标准。持续完善五位一体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加快推进“国家资历框架”“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1+X证书制度试点”进程,加快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标准体系构建。最后,形成一批改革经验。发挥省级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加快形成省际、校际比学赶帮超的机制,在职业教育考试招生改革、治理能力提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深化等方面总结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地方经验,在体制机制改革、政策法规出台、标准建设上形成实质性突破,辐射带动《行动计划》任务落实。
(四)树立收官意识,监督考核机制更加健全
及时收官是好政策执行、好项目落地的先验保证,是为了在新的阶段促进新政策、项目起好步、开好局的重要之举。《行动计划》强化结果应用,确定了清晰的建设期限,划定了年度工作的时间节点,构建起了国家督促验收,地方全程评价,承接学校自我监测的三级监督考核体系,为保障收官做了系列制度设计。
一是需要对重点任务(项目)进行科学拆解、细化,加快研制开发《行动计划》绩效考核指标,更好为各地各院校指明落实方向。二是需要持续优化绩效管理平台,全程采集、管理、监督任务(项目)执行情况;组织专门团队编制年度和总绩效报告,将年度绩效报告作为验收的重要指标。三是需要建立绩效评价和通报制度,每年定期通报各地执行情况,传递工作压力;建立实施期满考核验收制度,根据各地建设成效,对任务(项目)开展综合评价,并对有关项目进行认定。与此同时,还需要地方全程监督任务(项目)执行情况、资金落实情况,建立督查督导机制,将目标责任完成情况作为督查对象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需要职业院校制定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加快构建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健全学生、教师、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参与的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发挥专家组织和第三方社会机构在质量评价中的作用。
当前,职业教育正处于爬坡过坎、提质培优的历史转折点上,《行动计划》为职业教育“下一盘大棋、打一场翻身仗”提供了项目、制度、实践等载体,各方主体应坚持解放思想,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切实把培育特色品牌、夯实人人出彩人人成才的发展基础、全方位提升贡献率作为关键着力点,积极统筹推进、创新实践,为加快探索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道路、制度和模式贡献力量。我们还应清醒地认识到各地在组织承接任务(项目)过程中存在着推动作用不足、协调力度不够、经费投入不均衡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冷静应对。下一阶段,推进《行动计划》高质量实施,需要尽快从应然的认识规划转到实然的推进落实中来,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深入探索增强体系完备性、制度健全性、标准完善性、条件充足性和评价科学性的创新举措,推动职业教育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适应性,进而焕发出更加强大的生机与活力。
标注:霍丽娟,唐振华,任锁平.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全面施工与未来展望——全面启动实施提质培优行动计划综述,2021(18):5-14.